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繁衍 >> 澳洲野狗为了重拾狼的尊严,你看我有多
如果把狗子自小扔到野外,它会不会“返祖”变成狼呢?
咱们先看几张图片。
是不是很像游荡在咱们中国农村田间地头的“大黄”?
实际上,这些“大黄”的学名叫做“澳洲野犬”,它们世代栖息于澳大利亚野外,属于一种自力更生的“野生动物”。
要说这狗子外观方面跟咱们熟悉的“大黄”的些许区别,可能就是它的那两双傲娇的大长腿~身材不用刻意保持,就很好....
自食其力的“澳洲大黄”
在广袤的澳洲,“澳洲大黄”们没有天敌,几乎处于食物的链顶端,竟然搞得澳大利亚野狗成患,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还给当地人的生活也带了了不小的威胁。
当然,跟同样让澳洲人非常头疼的野兔情况差不多,“大黄”们也并非澳洲的自有生物。
据科学考证,大约-年前,有东南亚人越过赤道往南(当时澳洲和新几内亚还有陆地连接),迁居到了澳洲周边的一些小岛上,并陆续进入澳洲大陆。
和他们一起“南下”的,还有这些已经被人类驯化好了的“大黄”。
澳洲野狗的分布
看到狗狗这种陌生动物,一向保守排斥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竟然出乎意料地很快接受了这一新鲜事物。
不过,澳大利亚土著通过交易和收养得到这些黄狗后,并未将狗子作为动物蛋白来源,也不用它们去狩猎、看家(可能是没什么家当吧),只单纯的将其视为“生活伙伴”和“暖宝宝”——用来睡觉时“暖被窝”。
在那些寒冷的夜晚,澳大利亚土著会和他的狗子相拥而眠。
电影《玛丽·布莱恩特的奇险旅程》中的18世纪末澳洲土著——他们御寒不靠衣服竟然靠“狗”!
至今,澳洲土著还流传着一句谚语——“三条狗的夜晚”,意思就是说,这天的天气特别寒冷,冷到需要抱着三条狗才能睡下。
然而,澳洲土著的人口基数一直不大,部落规模很小——在白人入侵之前,他们一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分布极为稀疏,以数百人的规模组成部落,到处逐水草而居。
但狗子的生殖能力却是相当强的。因此,渐渐地,大量的“无主之狗”开始在澳洲无垠的草原、沙漠和山林灌木中游荡,过起了完全独自谋生的“野外生存”,活成了彻彻底底的“野狗”。
毕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其他地区的流浪狗都生活在城市或者农村的人类定居点周边,日常可以翻翻垃圾什么的;而澳洲土著根本没有农业也就不存在定居生活一说了,狗子们只好回归野外,成了野生动物。
布里斯班动物园里的澳洲野狗。很多中国游客看了都嘲笑——这土澳真没见过世面,竟然把中华田园犬养动物园里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白人陆续大规模殖民澳大利亚的时候,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奇怪的“野狗”。
白人们圈养的牲畜,时不时的,就成了野狗们的盘中餐,尤其是它们对绵羊的“破坏力”,要远超过其他食肉动物。
另外,和狼不同的是,澳洲大黄们虽然名字里带着个“野”字,但它总归还是狗。
一只眼神忧郁的长腿澳洲大黄
早前,纯食肉型动物的狼在被人类驯化成狗的过程中,获得了淀粉消化能力,逐渐进化成了杂食性动物~这也构成了狗和人类共同生活的生物学基础——毕竟,能吃到一起,才能过到一块。
所以,野狗跟人类一样,都属于杂食性动物,人吃的,它都吃——这样一来,相对于和人类有着明显“距离感”的其他野生动物,澳洲野狗更愿意接近人类的定居点,去翻找那些人类丢弃的厨余垃圾,“顺便”开开荤,“品尝”一下人类们养殖的各色肥美的牲畜。
几个世纪以来,野狗给澳大利亚的农场主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历来,澳大利亚农民总会定期组团捕杀野狗,来人为的限制“澳洲大黄”们的数量,以维持生态平衡。
偷鸡的澳洲大黄
在肉体上“予以消灭”的同时,他们还想尽了办法,来屏蔽这些“不速之客”。
比如,全世界最长的建造物之一就是设在东南澳大利亚的一道跨度超过公里的防护栏。它打造于20世纪20年代,用来隔离澳洲野狗,以保护农场的动物。
同时,有些农民们也会选择搞些“心理震慑”,比如把那些被捕杀的野狗挂在村口,以警告后续准备进犯村庄的“澳洲大黄”....
这时候,西方的那些“动物保护主义”者去哪儿了?
当然,除了隔离和消灭外,也不乏有一些野生大黄自小被人类收养,成了真正的乖巧的“大黄”。
有实验证明,如果从把澳洲野狗从小狗崽起就进行人工饲养,长大后,它们和普通狗子的表现并没太大区别(除了个别时候,攻击欲望比普通狗稍稍强了一点),并不需要专门的驯化——只要你按时投食,摸摸毛。
比如,对于人类的指令和手势,他们是有明确反应的,能够体现出较好的服从性,而不像狼那样,对人类的比划和吆喝,毫无感觉,完全漠视。
一只眼神里有“故事”的澳洲大黄
此外,澳洲野狗的一个稀有分支~同样一身大黄毛,外貌酷似中华田园犬的新几内亚野狗,还自带一个惊人的“才艺”——悠扬的放声歌唱。
新几内亚野狗虽然长着普通“大黄”的模样,但它的叫声,却更接近于狼嚎,但比狼嚎又更悠扬和温柔。
新几内亚野狗
因此,新几内亚野狗又被叫做“唱歌狗”。
它的叫声被形容为“带有鲸叫的狼嚎声”,能听出一丝丝的缠绵和哀怨,穿透力极强。尤其是当一群新几内亚歌唱狗聚在一起时,它们总会以不同的音调,“有组织”地嚎叫,一叫就是好几分钟,听起来就像是个正在表演的合唱团,堪称“犬中歌神”。
当然,也有被人类挖掘出来,搞“独唱”的。
不过,无论是澳大利亚大陆上的野狗,还是新几内亚歌唱狗,即便它们的样貌还是老祖先那副“大黄”的模样,但身体机能方面,为了适应野生环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做出了很多改变。
比如,它们的关节和脊椎非常有弹性,像猫一样,擅长挖掘、登山和跳跃,要比普通的家犬更具运动能力,尽显野外“捕食者”的本色。
一次集体行动
但终究,澳洲野狗,它依旧算不上狼,甚至只能被看作一种半野生动物,半驯化的动物。因此,咱们叫它一声“澳洲大黄”也没什么问题……
由于它早期进化出了非常强的淀粉消化能力,狗子在基因上已经和它的老祖先野狼有了实质性的区别,这也构成了它的一种强大的“生存优势”。
因而,即便回归了野外,狗,它还是狗。
对于人类,它仍旧带着一定的“敬畏之心”,而非狼眼里的那种纯粹的食物和竞争对手的关系。
比如,都说“相由心生”,就看下图,澳洲大黄的眼神和狼的目光~虽然这两个物种都在野外靠自己生存,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相当不一样的。
那么,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澳洲野狗,为啥不跟狼去“结合”呢?这样用不了几代,它不就“返祖”了吗?
毕竟,要知道,跟驴马结合出来的驴骡(驴生的)或者马骡(马生的)自带染色体缺陷,无法繁育下一代不同;任何品种的狗和野狼都能任意啪啪啪(只要不是体型相差太大的那种),而且均可以生出健康并拥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比如,前些年,就有新闻爆出过,一只流浪狗,把动物园的灰狼肚子搞大了的“事故”。
然而,遗憾的是,澳洲,那地方,没有狼!
澳洲也曾经长期生存过一种土著“狼”,叫袋狼。可是,虽说它也叫“狼”,但作为极为原始的“有袋动物”,跟咱们熟知的犬科动物差了十万八千里,和狗有着天然的“生殖隔离”,没法直接上去“结合”。
更悲催的是,原本,袋狼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但随着人类的不断折腾,最后一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还是在年9月7日,依依不舍的“病逝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
本杰明“生前”
如今,咱们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本杰明的标本。
所以,对于澳大利亚野狗来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旧大陆野外常见的那些豺狼虎豹,大黄们自然就傲娇地成了食物链的顶端,作为当地“猛兽”,尽情的放飞自我。
偷吃牲畜的“澳洲大黄”
而且,它们也不忌讳和家犬“结合”——多年来,澳大利亚的一些牧牛犬和牧羊犬,很多都带有“澳洲大黄”的血统。
甚至,目前澳大利亚政府还把“澳洲野狗”列入了保护动物,在尽量不妨碍畜牧业的情形下,保证它们一定的族群规模和大黄们的“纯血”。
比如下图这只,就被人类带上了定位标识,给“保护”了起来的。
一般来说,除了在敏感环境下护卫自己的幼崽之外,澳洲大黄通常是不会去主动攻击人类的,它们和人类的冲突,大部分时候,多是因为偷吃牲畜,被农民追打。
但怎么说,作为唯一的一种从驯化状态又回到野外生活的狗子,澳洲大黄的“打拼”还是很成功的——某种程度上看,竟然扮演了旧大陆上,狼的角色。
所以,如果有机会见到一条“澳洲大黄”,我们也可以充满敬畏叫一声——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