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生活环境 >> 写作课,一本理性和感性共存的小说创作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遇到专门讲解如何写作的书;失落的是介绍写作技巧的书太多了,大多泛泛而谈写作的基本常识,多了索然无味。然而翻到本书开篇的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
本书作者说“可能我的意识世界是双重的,一边是绝对的压抑、理智和尝试,一边是绝对的释放、感性和激情。这种双重意识不仅促使我成为作家,也使我在小说创作之初就学会如何讲好故事。"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意识,这不是我对书名的第一感受么?
继续往下看,更有意思了。这本书的英文名叫《TheKiteAndTheString》,字面翻译成中文就是:风筝与线,风筝是理性的肆意飞翔,风筝线则是理性的控制和引导,既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有不会使她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要把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意识玩到飞起呀。一定要认真读下,先来看下作者是谁?
敢写《写作课》的人首先的是个作家,艾丽斯·马蒂森,犹太裔美国人,《纽约客》撰稿人,著名作家,曾获得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这些都不是关键,艾丽斯·马蒂森的另一个身份是教师,先后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本宁顿学院任教,作家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她对文学创作既有感性的实践体验,又有理性的敏锐观察,更能抓住普通人在写作中最迫切的需要和痛点!
艾丽斯·马蒂森的个人经历也很传奇,她原本只是普通女性的一员,三个孩子的母亲,一名全职妈妈,33岁才开始创作小说,初衷是为了补贴家用,50岁才写了第一篇长篇小说,这个半路出家的业余作者,竟然能取得英文小说界的众多至高荣誉,更加引起人们的兴趣——她是怎么“写”成功的!
艾丽斯·马蒂森后来一直在学校教授写作课,她将自己半生的执教经验,以及写作经验汇聚成《写作课》这本书,了解到这些,是不是迫不及待的要读这本书了呢?
其实全书内容很简单,在秉承理性和感性双重意识的思想下,解决了小说创作的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如何发掘灵感
相信大多数人写作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没有灵感。尽管从上学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要想写作,需要大量阅读。书读多了自然知道怎么写。”然而长大后发现,我们还是不会写作,更不要说写小说了!
而《写作课》里告诉我们,仅仅广泛的阅读积累是不够的,广泛阅读只能让文章更有宽度,但缺乏最重要的一点——温度!
温度指创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创作的热爱。没有温度,很难激发灵感,而灵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名言:“天才来自99%的努力和1%的灵感。但是1%的灵感甚至比99%的努力更重要”!
这至关重要的灵感从哪里来呢?马蒂森的建议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好的人生,需要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我们熟知的经典小说《红高粱》和《白鹿原》,都是从作者莫言和陈忠实的故乡开始的,分别描写山东高密和陕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所以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对灵感的启迪有很大帮助!
很多人会说,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故乡也没有什么历史,那该怎么办呢?马蒂森在《写作课》里告诉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挥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虚构和巧合手法,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往往能打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无人想到过的奇迹!
马蒂森认为,充满热情,热爱身边的生活,从身边的生活写起,要能将自己的作品充满细节、引起共鸣并写活人物;同时敏感地发觉隐藏在平淡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当然现实只是蓝本,所以不要对现实亦步亦趋,小说的魅力是要追求自亦真亦幻!
总之,写作伊始,需将自己沉浸生活;渐入佳境,需将自己抽离生活;饱含生活的热情与不被现实左右的赤子心是获得灵感的两大法宝!
第二,故事怎么讲
有了灵感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讲。这是一本小说的骨架结构:
第一步确定由谁来讲故事。选择第几人称叙述对应叙述类型,会有不同的效果。写自传题材的时候,通常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也很多,主角作为一个旁观者,带领读者去见他看到的事情,这种感觉很像电影中画外音。
每一种叙述类型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马蒂森强调,不管你用哪一种人称叙述,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别人”,要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跟着角色同悲同喜。所以作为创作者,一定要先把自己代入情境中去,才能感动别人!
第二步要刻画人物、设置情节
在刻画人物上。马蒂森有个独特的观点——“虐待才智“,所谓虐待才智就是敢于给角色制造麻烦,每一个烙印在心里的角色,都是在层层困境中挣脱出来的人,只有把角色设置在困境中,才能激发真实的感情,发挥角色的潜力!
比如活泼可爱的小红帽,如果是顺利到了外婆家,而不是中途遇到大灰狼,那这个故事就没意思了;哈利波特的成长之路,如果不是寄居在不受欢迎的姨妈家里,就看不到最终拯救世界的传奇魔法师了!
对于设置情节,马蒂斯给出的建议是,平地起波澜,用一个事件推动一个事件,确保主线清晰,多让人物动起来。近几年大火的《盗墓笔记》、《藏地密码》等小说,虽然是纯虚构的。但是情节跌宕起伏,关键是在虚构的情节中,能让人们看到合理性,按照逻辑推动情节,读者参与感很强!
第三,如何评判作品好与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喜欢,所以写完一部作品后,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自己写得好不好。马蒂森认为,评判作品的好与坏,一定要讲究冷静之道,从产品思维出发,从作家和读者的共同角度来完成。
写作需要自我放纵,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的。但毕竟作品是要给读者欣赏的,要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为首要创作目标,而不仅为满足自我的创作欲望,所以需要反复修改、接受批评、吸取经验!
马蒂森认为写小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能够敞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抒发,让感性的风筝多飞一会儿;再按照常识理性规划描述,反复修改,让理性的风筝线多起些作用,普通人也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本书不仅带来了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抒发和表达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只要你开始行动,就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
《写作课》全书贯穿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意识思维,马蒂森认为这不仅仅是她个人成功的秘诀,更是所有好小说的成功基因!书里带来的不仅是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启发每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欲望,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