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种类 >> 爷爷,妈妈流了好多血例假期间被孩子撞
文/路宝妈(本文为路宝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上厕所时被孩子撞见,5岁女儿跑过去跟爷爷说:“我妈妈流血了,流了好多好多血……”好尴尬!公公不吭声,想冷处理。
女儿追着叫唤:“爷爷你快来看看啊,你听见我说话没有?”
一时半会儿我也出不去,可女儿一句接着一句嚷嚷,越是不搭理,她越是急切的陈述事件。我急坏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脑子一热,只想赶紧堵住她的嘴巴,大喊一声:“甜甜,你的洋娃娃掉水里了!”
这招真管用,女儿慌了神似的冲过来……发现我骗人,叉腰、嘟嘴指责我,并撂下狠话:“大坏蛋,你撒谎,让大灰狼把你抓走,一直流血!”
急于化解眼前的尴尬,竟然又犯了新的错误,用“欺骗”让她转移注意力……家长平时功夫没做到位,导致孩子对“女性月经”毫无概念。
01例假期间被孩子撞见,家长的3种做法不可行
孩子在家,偏偏身上来了例假,这种场面确实很尴尬。那么,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把卫生巾一类的护理用品藏起来?还是把厕所门反锁上不让孩子进呢?如果严防死守依然被孩子撞见怎么办?
下面3种反应是家长尝试过的,但这些做法根本没有效果,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不可行的做法吧!
×冷处理
女儿看见妈妈“流血”产生恐慌,担心妈妈“受伤”。家长不给她解释清楚,孩子会一直好奇,说不定会询问其他人。比如女儿请教爷爷,这就很尴尬了。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只能怪自己之前疏忽。在孩子第一次困惑并产生疑问时,我跟公公反应一样,没有搭理她,冷处理掉了,所以才会“窘境”重演。
×偷换概念解释其他
一位叫“琳”的网友吐槽:“上完厕所,我没冲干净马桶里的月经,6岁儿子问我‘妈妈,马桶里怎么有血?’我说‘刚才妈妈流鼻血了’……”
颜色一样,而且都是少量,于是乎偷换概念,直接解释其他孩子能听懂的概念。这招很有效,孩子得到答案,不再疑惑,也不会追问下去。
然而,这个被搁置的问题,终究会有浮出水面的一天。那时候,万一撞见的不是自己妈妈,而是其他女性,是不是不太好?
×欺骗孩子
陪伴过程,家长会发现“分散孩子注意力”这招很好使。孩子哭闹不止,一起做个游戏,孩子就忘了;孩子说脏话骂人,给ta讲个故事,马上住口……
让孩子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无可厚非。但是欺骗则不可取,本来没有的事,家长通过撒谎、制造混乱,把孩子诱拐过来,从而终止尴尬局面。最后结果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冷处理不行,说错了也不行,而且还不能撒谎……这么棘手的话题,家长到底该如何化解尴尬局面呢?
02如何给孩子科普
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完全不了解“月经”,第一次看见妈妈流血了,是不是也很害怕?甚至联想到受伤和死亡……因此,冷处理不如这样做。
首先,家长端正态度,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敏感话题。
孩子不认识“卫生巾”,自然好奇“此物有什么用”、“具体怎么使用”?有一回,女儿问我:“妈妈,你怎么也用纸尿裤啊?小婴儿的东西、大人也会用吗?”当时我过于敏感,没有正面回应她,所以当着公公的面才会陷入窘境。
女儿从哪里听说的?她是不是学坏了?羞涩和生气,是家长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正确的态度和反应是:放下包袱,正常交流,不用尴尬,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分析孩子的单纯行为。
其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实回答,如果孩子追问,就继续解释。
什么是“月经”?家长可以这样说:“妈妈处于生理期,女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会出现‘流血’现象,把体内不需要的东西排出来。但这很正常,跟我们受伤后流的血不一样,所以你不用害怕,妈妈很健康!”
孩子不认识“卫生巾”,家长可以这样科普:“这是女性生理期所用的东西,功能类似婴儿的纸尿裤,但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等甜甜长大了也会用到。”然后,顺便给孩子演示一下用法,或者一起观看相关视频。
如果孩子追问,家长就需要继续解释。或者也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听明白,有必要的话,就逐一耐心解答。
◆路宝妈有话说◆
遇到孩子提问敏感话题,家长千万不要“激动”,您的心情可以理解,既不想让孩子知道那么多,同时又想快点结束谈话。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甚至“欲盖弥彰”。
一旦孩子意识到“不对劲儿”,自己去寻找答案时,就容易因为无知犯错,或者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所以,家长一定要端正态度,理解并接受这种“认知”。
您提前跟孩子讲过“生理期”吗?觉得孩子几岁时科普这个话题合适?欢迎评论区互动!
--感谢阅读--
参考书籍《和孩子谈谈性》(白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