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习性 >> 移民澳洲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还是输在了起
来源:彦之有理
ID:yanzhiyouli
之前只要写关于澳洲教育的文章,
总有人留言感叹:
移民对孩子来说,
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还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在澳洲,尤其是在澳洲偏远地区生活了8个多月后,
我也开始反思,
仅就教育而言,对孩子全都是有利的吗?
怎么定义这个“赢”字。
焦虑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底色,即便来到澳洲生活,我也无法完全摆脱。在放暑假之前,我就开始从网上找各种儿童短期课程,终于找到一家中国人开的工作室,据说他们也是应很多家长的要求,开了个hip-hop+油画+音乐的打包课程,一次3个半小时。还记得这家工作室刚开业时,几乎全霍巴特的中国父母都来了,学各种乐器的课程不到三天就报满了。
其实就算不是暑假,霍巴特也找不到补习班。
学校每天3点放学,为了照顾上班的父母,3点过后倒是也有延时课,不过只有足球课和自由活动两种选择,目的都是榨干孩子最后一点体力,以便回家就能倒头睡。
课外班指望不上,只能自己教。英文怕跟不上,要教,中文怕忘了,要教,数学,那是通往世界的钥匙,要教。物理化学也想教,自身条件不允许。
没有教材就从国内买。前段时间,我父母来霍巴特探亲,柯南眼中看到的是,“姥姥来了,姥姥带着我的恐龙战车来了”;而我看到的是,“姥姥来了,姥姥带着幼升小练习册来了”。
教孩子真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把家长逼疯,把亲子关系摧毁的过程。
为了尽量不发火,我和张老师商量一个人先教,在怒火压不住的时候,赶紧把另一个人叫过来接班儿。我们一次性能坚持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学数学是矛盾最激烈的时候。澳洲数学的教学方式是这样的:一年级加减乘除、甚至分数都会学,但学得很浅,二年级再复习一遍……三年级因为有考试,所以会稍微学深入一点点。
而在中国,是每次只集中学一个概念,学到很深入,才会跳到下一个概念。
跑个题,我发现澳洲好像学什么都不太深入。我有个朋友给孩子报了当地的芭蕾课,老师并不太教压腿劈叉这些基本功,十几次课后孩子倒是能跳一两支简单舞蹈。
我和一些当地家长聊了聊,一般的才艺启蒙对“打基础”的确不怎么看重,就像学画画,你不用先画个三角锥素描,才有资格画你想画的内容。
当地家长认为这些只是启蒙,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天让你压腿压到抽筋儿,一般孩子坚持不下来,只有和这项才艺的“感情”深厚了,才会再去打基础。
回过头说数学。同理,澳洲人的教学方法也是让孩子先走进数学世界,喜欢就好好去学,学不好也不影响什么。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这帮小孩是怎么掰掰手指头就能算出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的。到了乘法和除法,那拼的是真功夫了,不过澳洲人也不怕,这边大小考试全部能带计算器,包括会计考试。
柯南来的时候没有任何数学基础,澳洲幼儿园的主题就是玩,我只能在家教。不夸张,已经教了大半个月了,还停留在5以内加减法。
昨天对话如下:
我:“2加3等于几?”
柯南:“5!”
我:“那3加3呢?”
柯南:“呃,妈妈,这个有点儿难。”
张老师:“用爸爸教的神奇方法啊。”
我还期待着到底是什么方法呢,结果就看到柯南伸出了手指头……
澳洲中小学没有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只在三年级、五年级、七年级有全国考试测评(NAPLAN,妈妈帮后台回复“真题”,可得历年试题哟),但这个测评结果只针对学校,给学校排名,孩子完全不会有一丁点考试压力和焦虑。
在一个完全没有作业的环境里,能保持自学的太少了。我一个朋友老是宽慰我说,塔州最近几年“高考状元”就没出过白人,中国人和新加坡人常年盘踞此位,这两年,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也赶上来了。
从学书本知识的角度,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打得真好,但凡在国内学过几年,到了澳洲都是学霸。
澳洲的教育注重什么呢?
我观察了一下,首先觉得他们侧重于挖掘孩子本身的特性,也就是如果你有艺术天赋,那么你就去发展你的特长,至于你数学好不好、会不会写作文,不会影响你人生的大体走向。
所以在澳洲,很多学生偏科严重,
但是能在单一领域里做到极致。
其次是孩子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一学年结束,孩子们要把在学校做的部分作品带回家收藏,50%都是手工作品,木盒子啦、圣诞树啦、昆虫啦、汽车啦。
老师经常让家长捐一些废旧纸盒、杂志、瓶子罐子,就是为了做手工。有一次柯南拿回来一个纸筒,里面装的是生的通心粉、大米、羽毛,摇起来会发出声音,他说这是他做的乐器。
澳洲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动手能力的确是要强过我们,Bunnings可以买到整套的儿童工具,锤子、榔头、钳子,3岁以上就可以尝试。
换个灯泡、做个简易家具、修剪个草坪,都不算难事儿。身体素质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学校还是街心公园,MonkeyBar是必备的项目,听听这名字,就知道澳洲的孩子就是当猴养的。
PS:我也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澳洲孩子玩起来的时候像野猴子,但是在餐厅、音乐厅、又能做到礼貌有序。走在前面的孩子一定会给后面的人开门,受到帮助会主动说谢谢,sorry更是经常挂在嘴边。
△学校自行车比赛
跟学习相关的、唯一要求比较高的是阅读,从幼儿园开始,老师每天都会让孩子带回一本easyread的书。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并在手册上签名。
每周也有固定的到校内图书馆借书的时间。不夸张,有一次柯南借了一本大概适合五六年级阅读的书,里面的生词量已经超过我的英语水平了,我对照着字典查了好几天才跟他读完。
每到假期,市内的各家图书馆也会开展儿童活动,有阅读会、Lego展、编程课、电影节、做手工等等,全部免费。
学校的课程也五花八门,建筑、烹饪、木工、美术、科学、视频剪辑设计等等。
我还发现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澳洲的老师和家长很少说No,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鼓励。有志愿者卡的家长可随时到学校提供志愿服务,我参加过几次学校的出游活动。
有一次是在海边,我看到孩子们直接把泥巴呼在自己衣服上、脸上,老师也不制止,还拍照留念。学校后面有山,每周他们都会到山里探索,每次看到他们从山坡上坐着纸板冲下来,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上周四早晨柯南穿着新鞋去上学,下午放学就变成这样了↓我看过他们上课多么硬核,完全理解。
澳洲教育教出了什么样的孩子?
Kinder快结业的前一周,老师带孩子们出去玩,并且挨个问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要做什么,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成熟一些的会回答想当舞蹈演员、音乐家、医生,柯南回答他想当毛毛虫,老师也按照他的意愿写了上去,没人会强行让你改成高大上的职业。
家长吹起孩子的彩虹屁来,也是不遗余力,当着别人的面动不动就amazing,excellent。
社会氛围也比较友好,前两天柯南跑步把膝盖磕破了,路过的人都会过来安慰一下。
整个社会在提倡公平的同时,也会照顾弱者。
有个细节让我很动容,我刚来的时候发现,塔州人口基数虽小,但总能在学校、游泳馆、图书馆、商场里看到智力缺陷的成人和孩子。
这边对残障人士非常友好和照顾,不仅公共设施健全,而且每个公立学校都有招收残障儿童的名额,只要他们没有攻击性,也可以上正常的学校。家长也不避讳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样,会让他们多接触社会,而不是关在家里。
这边教出来的孩子大多比较善良。
我记得刚来没多久,我带着柯南和他的同学玩,我扮作大灰狼抓他们,当我抓到柯南时,他跟我说:“别吃我,你去吃George吧。”
而当我抓到他的同学时,人家孩子表情痛苦但大义凛然地说:“你吃我吧,Garry(柯南的英文名)是我的朋友。”妈呀,瞬间人性道德就被拉开差距了。不过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小孩尤甚。
没过多久,柯南也学会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澳洲的精英教育同样艰难
当然,在澳洲学习也并不都是轻松,如果想让孩子接受精英教育,要走的路也和在中国同样艰难。
我们前些日子去墨尔本,悉尼和墨尔本是华人聚集区,那边补习班和国内一样盛行,中国老师和新加坡老师简直就是金字招牌。
孩子上了高一后会发现,数理化难度是乘N次方叠加的,如果未来想当医生、工程师、律师等等,高中三年也得苦学。如果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就可以不再继续学业,直接打工或者去学技术了。
△学校的科学展,家长可以参加
中国教育和澳洲教育在锤炼精英上是相似的,
差别在于孩子不当精英可不可以。
有的时候,我们不愿承认除了精英还有其他路,因为其他路的确走得也不轻松。
我们是从小被灌输了竞争意识的一代,自然也会把这种意识传递给下一代,我们老怕孩子被落下,所以使劲儿拽着他们往前跑,跑得自己都信了后面真的有狼在追。
焦虑源自于危机感,危机感源自于比较,我虽然暂时离开了中国的教育环境,但这种思维惯性还得空挡滑行一段时间。
但必须承认,目前中国和澳洲的教育都是在自己本身语境下最公平最适合的。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国和澳洲都是完全不同的体系。
移民到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输在起跑线上,没有统一答案,全在家长的心态。
但我知道,一旦适应了澳洲的教育,
柯南再也无法接受中国式教育了。
如果想了解1.悉尼中学、小学的最新排名情况,2.Naplan历年真题,OC攻略,3.27页悉尼奖学金考试攻略等信息,请扫码后台回复“排名”来查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