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前言(1)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为了下一代,祖辈义无反顾,又走进子辈家庭抚养孙辈,帮年轻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是当下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现状。然而人们不尽会问,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真的放心吗?也许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爷爷为了让“小祖宗”多吃一口饭,竟然给小孙子跪下了。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孺子牛”实在多如牛毛。其实,这种“隔代爱”在《红楼梦》中就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贾母对宝玉的百般呵护,与贾政对宝玉的疾言厉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互补——父母尤其是父亲是严肃的,而爷爷奶奶是慈爱的。
教育的基础是爱,因为人格的核心是爱。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他的智商越高,本事越大,越有可能为祸于他人与社会,而一个极端冷漠自私的人,他自己其实也并不幸福。所以,在一个幼儿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
如何在一个幼儿身上植入爱呢?唯一的途径便是爱他。但“贾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爱的滥用,也就是溺爱。一个“溺”字,很传神,很有质感,当爱像洪水一样泛滥时,被爱者就要“溺水”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惯子如杀子”。
可以这么说,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坎坷,已经别无所求。但是,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有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辈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于老人的溺爱和迁就,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第2节:前言(2)更糟糕的情况还不是溺爱,而是这样一种情形:一边是溺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边是专横而粗暴的父母,在施教过程中双方不能统一。于是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天使,一边是魔鬼——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世界,最容易使幼儿的人格发育出现畸形。不难发现,大量所谓的“逆子”,常常是溺爱加棍棒的杰作,这样的人往往患有深度精神疾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梦想,寻找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人生的困境有时候是别无选择的。比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一旦结婚生子后,各方面的压力会空前加大,无论收入多寡,也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他们承载的压力其实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在身边的话,下一代大多要交给老人带。至于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常年在外,“隔代教育”更是别无选择。 面对如此窘境,年轻的父母还能有所作为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所以,选择那些你能选择的,做你应该做也能做的,似乎是人的无奈,其实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首先,如果条件允许,孩子最好是自己带。因为隔代之爱不能取代父母之爱,而父母之爱的缺失,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人格发育最初的障碍,甚至是终生的障碍。在《捕捉敏感期》这本书里提到,亲子之情的培养,关键在童年,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一般会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终生的疼痛,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一个孩子一直跟着乡下老人,读小学才回到城市,这样的孩子一生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父母往往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
其次,如果你与父母住在同一座城市,而父母又特别富有牺牲精神,那么你有福了。于是你抓紧享受自己的幸福,把下一代视为老人的“宠物”而不闻不问,或沉溺在两人世界里卿卿我我,或夫妻依旧各自做着“单身贵族”而不知“今宵酒醒何处”——如果这就是你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你是在透支明天。既然为人父为人母,起码你应该拿出周末来陪陪孩子,不仅是为父母分劳,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点你要明白,父母不会永远给你带孩子,而如果孩子终于有了“问题”的话,则这“问题”迟早会来纠缠你,最后的买单者不会是别人。
第3节: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1)最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也许你正为了温饱而苦斗,也许你面对着庞大而暄嚣的都市而茫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的根在农村,孩子是你的慰藉也是你的希望,所以,哪怕再窘迫,或者再劳累,有一点是你能做也必须做的,这就是经常跟孩子通通电话,或者写封家信,而回家时,一定要给孩子买一件他心仪的礼物。当年,戴厚英由于种种原因,女儿被送回了淮北老家,那时电话极少,女儿自然无从知道妈妈的确切归期,于是一进腊月,她便拿一个小马扎,天天顶着寒风坐在村口等妈妈……如果你的孩子能对你有一份坐在村口“守株待兔”的依恋,则无论他在你身边还是远在天边,你便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或者母亲,而你教育的第一步也便成功了。那么,把孩子交给老人,到底对不对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隔代教育,不隔理”。长辈们只要把握好这个“理”,就不存在对或不对了,毕竟有些事我们别无选择。虽然学术界研究证明,祖辈带孙子的成功率不足30%,这说明隔代教育确实还存在许多弊端。但祖孙亲情是人类传宗接代过程中的一种永恒现象,拒绝隔代教育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包办、代沟、纵容、习惯、行为、语言、生活闭塞、文化缺失。亲孙教育一样可以成功。基于此,本书在深入浅出阐述隔代教育这个现实的同时,紧扣妨碍亲孙教育出现的问题,全面、合理地给出专家的建议,以帮助隔辈人摆脱隔代教育障碍为起点,进一步教给隔辈人带孩子的好方法,帮助你度过教养难关,并协助发展孩子的最佳品格。第一章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导读 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一种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相对于亲子教育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主体。正缘于此,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第4节: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2)
在当代社会,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可谓盛况空前。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95%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
其实,隔代教育古已有之,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见惯。但在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当代社会里,隔代教育却再度勃兴,这绝非偶然,应该说,它既是世纪交替期间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各种复杂思想观念冲突激荡的当然产物。
其一,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所谓“含饴弄孙”,不仅是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
其二,年轻父母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为儿女做牛马,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思想基础。“一切为了孩子”,这曾经是众多父母的不二选择,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甚或甘之如饴。但在当今社会,自我意识、主体观念、个性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使不少人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一旦俯首甘为马牛的心态消退,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
其三,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对隔代教育有着紧迫的需求。现代社会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
第5节: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3)
其四,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加快了隔代教育的兴盛。长期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父母。被视为“抱大的一代”的他们,虽然与非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养儿育女上更加不知所措,则是严峻的现实。这时,祖辈基于对自己血脉延续的注重、对传宗接代者的期盼、对“独”气未尽的子女的担忧,因而强烈而主动地负起隔代教育之责,也就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的事了。
其五,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成为隔代教育加剧的助推剂。深入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工业企业的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够有力,他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方面产生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无可奈何之下,祖辈往往被迫成为孙辈抚育的避风港。
此外,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隔代教育的再度勃兴,不仅事出有因,而且确有其利:
第一,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第二,隔代教育解放了父辈,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第三,隔代教育中祖辈的经验可以帮助孙辈的社会化。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祖辈往往有着数十年的生活经验、长期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很有发言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从而加快社会化进程。
第6节: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4)
第四,祖辈余热的充分发挥,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具有明显的“老年型社会”特征,如何处理老年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在家庭中,不少祖辈脱离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往往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有天伦之乐,而且让老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年轻其心态,健康其情绪,老怀舒畅,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同蒙其利。
第五,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的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不无裨益。
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措施的深化,必定造成部分人的困难局面。在子女陷于困境时,老人伸出援手,解决其最紧迫的小孩教育问题,有利于处于困
境的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尽快完成转岗和再就业,避免造成过大的社会震荡,危及社会的安宁稳定。
凡事皆有两面,隔代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在认识到隔代教育的积极意义时,还要看到它可能潜藏的一些弊端:
首先,祖辈的经验主义甚至是狭隘的经验至上观念,对孙辈的影响难免片面,有可能延迟孙辈的社会化进程。祖辈们较低的教育程度、狭窄的知识面、僵化的思维模式、旧有的思想观念、有限的交往活动范围以及“过来人”的优势心理,使他们在教育孙辈时对经验极度依赖,其视野、理念与现代社会不免有脱节之处,反倒可能延误孙辈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社会未来堪忧。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补偿心理相当严重,对孙辈容易过度关怀、过度保护,喜欢护短,再加上他们存在知识、经验、观念以及身心衰退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其教育很容易走向片面化,容易引起孙辈的畸形发展,从而带来种种社会隐患。
第7节:突破“行为”障碍(1)
其三,祖辈和父辈往往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问题丛生,社会震荡加剧。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失和,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加重亲子隔阂,酿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
其四,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致不堪重负。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磨难,饱受风霜严寒之苦,再加退休后收入下降,本就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一旦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隔代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个苦差事。在经济重负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处境,多重压力沉重不堪。
此外,隔代教育还容易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进而危及他们的未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持有“行乐须及春”、“有老人不用,过期作废”的不良思想,祖辈帮他们一把的好意被他们不无恶意地利用,老年人往往陷入隔代教育的无底洞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有增无减,不仅损害老人的经济、身心状况,而且降低年轻父母自立于世的能力,后果堪忧。
如果说通常情况下的隔代教育还利弊参半的话,那无可奈何下的隔代教育就弊多利少了。作为看护孩子主体的祖辈,想要扬长避短,化弊为利,就必须突破如下自己的心理障碍。
1.突破“行为”障碍
冬冬的爸爸奶奶在外地工作,所以冬冬自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备受宠爱。到了入幼儿园的年龄,在冬冬爸妈的一再催促下,爷爷奶奶不情愿地把冬送进了幼儿园。
但是,两位老人同时向幼儿园提出一个要求,要来园里陪孙子一段时间。从此他们天天抱着冬冬来幼儿园,一步不离孙子,做孙子的“保护神”,为孩子服务:孙子要上厕所,爷爷就帮着孩子脱裤子;孩子要喝水,奶奶就忙着冲奶粉,一勺一勺地喂给孙子喝;孙子中午吃饭,爷爷奶奶一个喂菜一个喂饭,馒头都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饭几乎是数着米粒往嘴里添;中午睡觉,爷爷奶奶也要给孙子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孙子睡着后,才轮着打个屯……老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根本不听老师的劝告。
第8节:突破“行为”障碍(2)
中国的家长是天地下最大公无私的家长,他们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一切。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祖辈 那么,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包办、溺爱的现象呢?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首先,责任感的缺位心理。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其次,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二是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第9节:突破“行为”障碍(3)
7岁的小佳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小佳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小佳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
小佳的妈妈写信来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显然,小佳的妈妈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妈妈。至于至于小佳和奶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不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而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自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为大人的难过负责,并会牺牲自己以解决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么,小佳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头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说,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最后,争宠心理。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对孩子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种争宠目的主要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6岁的嘉嘉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你,有的话,跟我说,我会给乖孙女出气。”
第10节:突破“放纵”障碍
由于以上的心理原因,以至出现案例中的爷爷奶奶对孙子进行保姆式养护的行为。其实,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一定要知道,溺爱、包办代替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因为爱得付出不等于爱的收获,方法不当的话,有时候付出得越多,收获得越少,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永远也长不大,没有与他年龄相应得能力,永远也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祖辈要想取得隔代教育成功,必须要突破自己的“行为”障碍。
2.突破“放纵”障碍
每逢周末节假日,彬彬的爷爷奶奶都会主动把孙子接去,这已是第5个年头了。彬彬的父母认为,周末长假由老人带孩子,自己可以解放出来享受享受两人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只要彬彬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不管孙子有什么要求,爷爷奶奶都尽力满足。
吃饭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菜,彬彬就会把菜霸住,不让别人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别人才能才下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谁也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爷爷临时转一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爷爷得把他背在肩上,彬彬大些后,爷爷不想再这样做了,奶奶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爷爷说:“你就再背一下吧。”
以至于,每次从爷爷奶奶那儿把孩子接回来,彬彬平素好不容易养成的一些习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吃饭不肯自己动手,得由妈妈一勺一勺地喂;睡觉也不能准时睡,得在看够电视后才迷迷糊糊入睡;如果妈妈不随他意,还经常会对妈妈说一些霸道的话。弄得彬彬父母有些不知所措。彬彬的父亲更为困惑,小时候一直对自己十分严厉的父母,为什么对孙子就如此这般放纵,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往往会格外疼爱自己的孙辈,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会无原则地满足,对孩子的错误也不会及时地去纠正,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变得娇气、霸气,增加依赖性。
第11节:突破“语言”障碍
一般来说,老人教育孩子还是宠爱和放纵居多。这和家中老人本身素质有关,他们知识学历有限,认识不到溺爱的危害性,不知惯子如杀子,再加上农村家庭的一些家里只有一个男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多问题,也可能让这个孩子只知道为所欲为,却不知道要对人付出,对老人有礼貌,有个尊老爱幼的习惯和想法。因为在这些孩子的眼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别人都应该为他自己做事,而他自己只需要享受这些就可以,而没有自己也去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想法。
另外,祖辈往往不了解爱和管教双管齐下,才是良好的教育态度;这两方面并非互相冲突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管教这个行为方式不会减损祖辈的爱,反而是祖辈之爱的一部分。适度的处罚不是祖辈“对”所爱的孩子做什么,而是“为”孩子做什么。
其实,每位祖辈都希望孩子具备和善、会感恩、可亲、诚实的特质,那就应该从小教导他,而不只是期待而已。教养出会尊重别人并负责任的一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然,对孩子的溺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每一位祖辈都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现实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这就需要祖辈突破自己的“放纵”障碍,对于孩子爱不光是给予,它还有适度的一面:适量的给与不给,合理的赞美与批评,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
3.突破“语言”障碍
汤爷爷一说起孙子小汤就特别激动,“我们做家长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他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邻居的孩子,比他还小一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别人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行呢?”
每当小汤听到爷爷这样说时,他就一肚子委屈,他经常偷偷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从记事起,爷爷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看到别的孩子画画画得好,他就说我没出息,让我也学画画;看到别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他又让我学小提琴……一年之内,我学了将近五种特长,结果什么也没学会。为什么爷爷总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就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
第12节:突破“忧虑”障碍(1)
这主要是由于爷爷的比较心理导致无法看到孙子的优点。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这种比较心理所左右和困惑,浅意识地把这种比较心理作为前进的动力,但同时也有及大一部分人无法把握好这种现状的差距,因此,导致了众多人出现了心理膨胀,行为过激等一些难以理解的所为。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一定要收起这种比较心理。因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一个孩子被当作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形成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
上面案例中的小汤,在爷爷的责骂中,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甚至认为家长不爱自己了,自卑感越来越严重,对生活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长大后有可能自暴自弃,一事无成。
祖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明白,失误的、不恰当的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祖辈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特点,只知道严厉斥责。但即便如此,祖辈的专横诉骂还是起不到任何用,孩子还是不知自己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受到压抑,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胆小、畏惧、内向、反抗、倔强等性格。
所以,在隔代教中,祖辈一定要突破自己的“语言”障碍。孩子犯了错,祖辈可以批评,但是千万慎用言语,千万不要把一个孩子作为衡量另一个孩子的标准,家长的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4.突破“忧虑”障碍
一天,南希的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游泳。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但南希的奶奶说什么都不让南希去。南希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坐上去游泳馆的车,自己就站在那里偷偷地哭。
后来,南希多次央求奶奶:“给我买条游泳裤吧。”奶奶也一直没有答应。奶奶说:“你爸妈不在身边,我又不能陪你去,我也不会,万一你出点事,我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第13节:突破“忧虑”障碍(2)
再后来,南希偷偷跟着同学到了游泳馆。有个同学把自己多带的一条游泳裤借给了南希,鼓励他下水试一试。南希虽有些胆怯,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还是决心趟水试试。南希沿着水池边往中心走,还没几步,就“扑通”一声沉了下去。老师急忙叫人救人。一番忙乱之后,南希终于没事了。
但自那以后,学校再组织类似的活动,南希都不敢再参加了。
案例中奶奶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得她总担心孩子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处处为孙子“保驾护航”,把南希看管得像笼中的小鸟一样。如果当初奶奶放手让南希学游泳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危险状况。对于孩子尝试性行为和创新性动作,祖辈们总是不假思索地给予阻止、呵斥。孩子的安全是要考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限制过多或过宽。祖辈们或许不知,正是这种限制,恰恰恰相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打消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使孩子智力发展、素质提高和创新个性形成的必经之路。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的忧虑心理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老年人固有的胆小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子女的负责,怕孩子有闪失而不好向子女交代。于是习惯把孩子围在一个小圈子里,格外疼爱孩子,处处依着孩子,在孩子的生理健康发育方面,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而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如智力发展、人格培养、兴趣培育等,就做得不是那么到位了。孩子在儿童时期需要合理的智力刺激和力量训练,祖辈受传统思想束缚,用以前的老观念、老方法来教育、抚养已进入新世纪的孙子辈,会阻碍孩子智能的发展。
所以,祖辈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突破自己的“忧虑”障碍,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这样将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那么,祖辈如何突破自己的“忧虑”障碍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第14节:突破“生活闭塞”障碍(1)
随着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都渴望能早日独立活动。比如看到路边的花早树木或者其他什么新奇的事物,都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兴趣,想跑过去看一看,摸一摸。这种对环境充满好奇、积极探索的态度是极为可贵的。祖辈不能害怕有危险而处处牵制孩子,而应该在生活中环境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2.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于孩子来说,对闪电和响雷都是比较害怕,这时祖辈不妨给孩子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增强孩子顺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勇气;冬天下雪,可以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培养孩子不畏严寒、勇敢机智的品格;到动物园可以让孩子看看凶猛的动物,如蛇、狼、虎等,让孩子对它们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另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使孩子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的千万种奥秘,培养无所畏惧、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故事中,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孩子都爱听故事,祖辈可以给孩子讲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观看相关的图片、电影电视,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树立高大形象,让勇敢和冒险精神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另外,对于社区里的滑梯等运动器械,祖辈一定要有胆量放手让孩子去做。因为,这些运动器械不仅要用到手和脚,而且还能运动全身肌肉,是一种极有益的值得鼓励的事出有因,即使摔下来受一点轻伤,也是一次再好不过的宝贵经验。但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
祖辈也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冒险行为,从而使他形成胆小怕事、处处退让的性格,并且失去对环境积极探索的可贵精神和兴趣。祖辈应尽量在自己“帮助和保护孩子”的愿望和孩子完成冒险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将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5.突破“生活闭塞”障碍
允洁从小跟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是个爱安静的人,平时总习惯待在家里。在允洁没上幼儿园之前,姥姥基本上是每天带着允洁在楼下玩一个小时左右,有时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待在家里。允洁平时也不爱说话,家里来了陌生人,允洁总是躲起来,要不就扭扭捏捏,也不肯叫人。
第15节:突破“生活闭塞”障碍(2)
平时在家的时候,允洁也很少去外面玩或者是和小朋友玩,而是一个人在家里面玩玩具。如摆弄她的积木、字母卡片和拼图,通常这几样东西就能让允洁玩一整天。
现在允洁上幼儿园一个学期了,还没有交到好朋友。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向孩子的姥姥反映:孩子在幼儿园非常内向,不爱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向她提问题的时候,她只会傻傻地望着老师不吭声。姥姥也非常着急,但是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懂得怎样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她。
由于祖辈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不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所以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比较薄弱。在上面的案例中,从表面上看这是允洁自己的问题,实质上与祖辈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老人正处于生理衰退期,喜静懒动,在带孩子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孩子圈在家庭的范围内。殊不知,这样做阻碍了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孩子老成有余,活泼不足,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老年人记忆衰退、思维缓慢等自然衰老的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所以,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祖辈一定要突破自己的“生活闭塞”障碍,走出家门,不要把孩子封闭在狭小的环境里。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稍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通常祖辈对孩子卫生、安全等顾虑较多,因而总是限制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样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实,祖辈应该鼓励孩子去玩土、玩沙、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子堆等,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让孩子尽情地玩。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给常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互相开开玩笑,参加孩子的游戏,带孩子出去玩等。
第16节:突破“文化缺失”障碍
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声说话等,祖辈要有耐心,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做出太强烈的反应,而以鼓励为主。
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如下棋、弹琴、识字、计算、旅游等。
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儿童世界,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让他在交往中学会原来不懂的新知识,并享受和同伴在一起玩的乐趣。
6.突破“文化缺失”障碍
冯双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冯双的妈妈埋怨是孩子的奶奶把孩子带成这个样子的。原来,每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奶奶都给冯双喂糖水,越喂孩子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
冯双妈妈埋怨奶奶,而冯双的奶奶却说:“别信书上的说洗,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的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为此,冯双的妈妈很是无奈,奶奶也是爱孩子,无须指责。可是冯双的妈妈很担心,于是坚持不再让孩子吃糖。这种做法让冯双的奶奶很不理解,总是偷偷买糖果和各种零食给冯双吃。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经验自居。在上面的案例中,冯双的奶奶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冯双的妈妈认为不应该继续让孩子吃糖,这样对孩子的牙齿不好,但是奶奶却不认同这种思想,一味地宠爱孩子。一些祖辈相对来说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走过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都多”,以此一意孤行。因此,“经验”和“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通情常况下,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很容易把一些错误用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孙辈,给孩子认识上的误区。祖辈无意中向隔代传播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增加孩子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难度。
第17节:祖辈请不要替代包办
祖辈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人待在一起,很容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在今天独生子女的时代,可以说祖辈人的文化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而要想取得隔代教育的成功,祖辈首先要教育自己。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自己。所以,祖辈一定要突破“文化缺失”障碍,不要再以经验自居。要做到这一点,祖辈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除了要突破以上6大心理障碍之外,还必须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除了生理需要之外,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作为祖辈,在家庭生活中,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尊重和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却是我们许多祖辈尚未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决定孩子将来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孩子都有那些心理需要呢?在后面的章节中对此将有详细的阐述。
第二章祖辈请不要替代包办
家长的关爱就是孩子的维生素。但是家长应该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
导读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使很多年轻父母不得不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在自身的发展与事业上。那么,谁来照顾、教育孩子?当很多父母感到力不从心时,祖辈对家庭教育的介入成了一种急需却又无奈的选择,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在隔代教育中,过分包办、溺爱是祖辈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抱孙心切,一旦成为现实,祖辈常会陷入欣喜若狂的热切心态中,他们会备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从而产生“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惶恐态度。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有差错,怕子女责怪。因此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愿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
第18节:不要事事包办(1)
当祖辈年老的时候,子女已长大成人,不可能也不便再有亲昵的爱抚表示。现在有了孙子,还能够依稀见到自己儿女当年的影子,便会将对儿女的全部情感倾注在孙子的身上。结果,该管的时候,管不起来;该严的时候,严不起来。当孩子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就抱着孩子上下楼……如此种种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变得骄横、任性、自私、依赖。
作为祖辈,其实也不想看到孩子身上的这些毛病。那么,祖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本章内容包括:不要事事包办;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孩子单独睡觉;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相信隔辈人阅读之后,都会有信心培养出最棒的孩子!
1.不要事事包办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长辈们的包办代替。尤其是在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身边长大的孩子,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老人一手包办,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生活写真]
放学时,幼儿园门前水泄不通,围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已成为现在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奔向各自的守候者。
5岁的壮壮,也不例外。当他走出校门时,奶奶就第一时间迎上去,为他卸下肩膀上的书包,递上水或一些吃的东西。壮壮无物一身轻,边走边吃边玩。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步履蹒跚地跟着。
老师问壮壮:“你身体这么结实,干嘛不自己背书包啊?”
壮壮眨着眼睛答道:“我想自己背,可奶奶不让啊。”
壮壮的奶奶则不以为然地回答:“孩子这么小,这样的书包对他来说确实太沉了,会累着孩子的。再说了,我给孙子背个书包也没啥。”
旁边另一位老大爷说:“我接孙子时也替他背书包,有时不想背,可孩子已经习惯了,把书包扔给我就跑了。”
第19节:不要事事包办(2)
[问题根源]
看到这种场景,我们也许会问:“孩子的书包究竟由谁来背。”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从小树立起“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哪怕是象征性的,也会对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好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良好的品格,必须从小培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像文中的壮壮,他一出校门,书包就被奶奶“卸下”了。像这种由爷爷奶奶把一切包办了,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看似幸福,背后却暗藏隐患: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别人的照顾。当前大学校园里的陪读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的确,孩子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技能,可能是祖辈忽视劳动教育、过度保护和包办代劳的结果。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祖辈自身对教育的全面发展存在着认识误区。
[解决问题]
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们往往“重养轻教”,只顾孩子吃好、穿暖,多用溺爱包办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表现为,祖父母们乐于做孩子的保姆,使得孩子长到五六岁,吃饭仍然需要喂,上到小学,穿衣仍然需要别人帮着穿……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使得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另外,在祖孙关系上,不少祖辈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妥,做那也不合意,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家长支配……这样的结果会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孩子的独立意识被抹杀了。
许多事情都有两面性,爷爷奶奶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沉湎在长辈的“周全”中去享受。相反,爷爷奶奶偶尔“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让他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偶尔“不管”才是对他们成长最有利的“管”。
第20节:不要事事包办(3)
老人们必须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祖父母的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那么祖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工作,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但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
孩子年龄小,缺乏技能和经验,做事难免会出差错,但是只要我们耐心教他们做,孩子就能逐渐把事情做好。如果仅仅因为怕孩子出错,就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无法提高,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祖父母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
1.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通情况下,长辈们处理事务效率高。处理一件事情时,往往是孩子还没注意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孩子还没做,他们已抢先做完了。本来孩子天生就有等待、依赖的心理,这样一来,孩子的双手,甚至思考都在等待、观望中被剥夺了动的权利,彻底闲置着了。当习惯成为自然,孩子就会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做的都不要帮助他们完成,这样渐渐地他们便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了。
其实,有好多事情孩子都是可以自己做的,比方,上幼儿园时要他学会自己刷牙洗脸、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等,入学后要他学会洗自己的小衣物、收拾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借此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劳动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21节:不要事事包办(4)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具体的,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教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4岁: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捡起玩具,饭后把自己的盘子放到水槽中,给手纸筒装上新的纸卷。
5-7岁: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8岁以上: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孩子们在家中能帮助大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活儿。一定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小,干活儿时,他 3.鼓励孩子参加集体劳动
孩子在集体劳动中,不仅能提高劳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小伙伴共同努力完成工作,可以学会如何与人配合协作,增强集体观念。同时让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劳动,这样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孩子会过得很开心。
[教育箴言]
第22节: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1)
当你在照顾年幼的孩子时,一定要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多说:“宝宝长大了,会自己穿衣服了!”“让我看看,宝宝会不会吃饭,有没有把饭掉在桌子上?”其实,每个孩子都对自己动手做事跃跃欲试,祖父母们只要积极引导,孩子就会做得相当棒!
2.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自主意识也会随之增长。当你喂他吃饭时他说“我自己吃”,当你帮他穿衣时,他说“我自己穿”,可能他会弄得满身是饭,可能他会把衣服穿得一团糟,但我们不要打击他的兴致,而要信任他,鼓励他,给他学习的机会,否则孩子将永远不会“长大”。
[生活写真]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和往常一样,张奶奶早早地起床处理家中的事务。可不知什么时候,小孙女佳佳也起了床,在张奶奶身边走来走去。张奶奶心中很是纳闷,这是怎么回事?于是,问道:“乖孙女,你今天怎么啦?”佳佳低着头不说话。张奶奶急了:“到底怎么啦?快告诉奶奶!”这时,佳佳吞吞吐吐地说:“奶奶,我……我今天想……自己一个人……去上学……”佳佳可能知道奶奶不会同意她的想法,因此显得特别犹豫。
“学校门前那条马路本来就不宽敞,再加上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又那么多,我怎么放心她一个人去上学啊!万一……”张奶奶心中突然闪过一丝不快。“不行,肯定不行!”张奶奶坚决地说。“我跟同学一起去上学,这样,你可以放心了吧。你就同意我这样做吧!”佳佳接着说,“我已经长大了,我要自己上学,我不想再和你一起去!”但是,不管佳佳怎么跟奶奶软磨硬泡,她的这个想法还是没有被张奶奶所接受。
因此,佳佳非常不开心。
[问题根源]
很多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现状:家长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张奶奶这种过分保护的做法,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这样做,不仅会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外界陌生事物的畏缩情绪得到强化,滋生后退的想法,还可能因为这种过度地保护而带来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从而逐步形成性格上软弱的一面。久而久之,变得什么也不会干,凡事都要依赖他人。
第23节: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2)
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提出:培养孩子的要决之一,就是“及早让他们自立”。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防碍孩子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因此,隔辈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想要独立的时候一定要给他支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实践,从而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决问题]
在隔代教育中,老人往往很难改变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加上现在家庭就这么一个独苗苗。对待孩子,隔辈人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爱也爱不够,疼也疼不够,全家都围着一个太阳转,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给孩子穿衣、喂饭、整理玩具等,甚至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和动手的机会,这就直接导致现在许多孩子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因此,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如果我们祖辈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类似这样的过度的保护,会摧残孩子想独立的愿望。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逐渐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去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我们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的活动意向,而是要试着解放他们的手脚,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其实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会远远超出我们大人的想像。就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唱的那样:“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儿子的头大手儿小,爸爸的头小手儿很大,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呀走呀走走走走,转眼儿子就长大。”爷爷奶奶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了。因此,祖辈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多从兴趣上培养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这样孩子才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心增强责任心。
第24节: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1)
记着,孩子的事尽量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教育箴言]
隔辈人一定要认识到,过多地“控制”孩子,会使孩子习惯于服从而丧失自我意识,缺乏独立精神。如果孩子像影子一样经常附属于长辈,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或困难。在隔代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重要。
[生活写真]
娇娇由于父母工作忙,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完全不懂得独立,任何事情都等着别人来替自己完成。
于是,在幼儿园里,娇娇表现得很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上课她迟到了,小朋友们正坐在活动室里听老师讲故事,娇娇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却发现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小椅子,于是她站在那儿等着,自己不找,也不主动和老师说自己没椅子。
班里的孩子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剪了许多不同的图案,让每个孩子自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水杯上,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水杯的归属问题。可是,每次喝水时,娇娇对老师说:“老师,我找不到我的小水杯了。”其实她不是找不到,而是自己不想去找。
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都认真地画,娇娇却自己玩,当老师问到原因,她总是回答:“我不会。”
[问题根源]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往往源于隔辈人对子女的娇惯。现在很多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隔辈人对孩子更是爱惜有加,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从喂饭、叠被子、洗衣服,到打洗脸水、洗头、洗脚、倒痰盂都一一代劳,甚至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后,还是一切包办。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抑制了孩子活动的内驱力,又削弱了他们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就是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
[解决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这样一个新现象——儿童不能自理。当中大部分是缺乏个人自理能力及基本生活技能:只吃喜欢的面包类型,否则宁愿挨饿;不懂使用筷子,要大人喂着吃;不愿背书包,不会收拾书包;不懂得寄鞋带;不敢单独过马路……
第25节: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2)
也许,隔辈人会觉得这些现象,没有什么,孩子还小嘛。其实,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隔辈人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走,家长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谈到“独立解决问题”,听起来似乎是成年人的问题,其实真正需要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面临的是一个需要自己走路的社会,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绊脚石,如果到那时还会有脚不会走、有脑不会想,茫然不知所措,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即使孩子已经具备了做事的能力,长辈们依然一味地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单独行动的权利,造成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退化,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一筹莫展。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难以立足。亲孙教育中,爷爷奶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可以给孩子许多许多,而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培养孩子独立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孩子的人格是和你一样独立的。你必须坚守这一信念。独立是一个人在没有被压迫的情况下自觉自愿的行动倾向。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独立性的人不仅善于行动,而且善于思考,能根据事情的合理性安排自己的行动步骤。
其实,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隔辈人必须时时注意培育其独立性。当孩子的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已经具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时,这时要积极引导,给孩子锻炼机会。
那么,怎样让少年从小就养成独立生存的技能,自理日常生活呢?
1.要善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
先提出任务,再悄悄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学洗衣服时,可以让他洗污渍较少的。最初要保证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才会增加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而不至于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
第26节: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3)
单纯的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实处。
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2.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隔辈人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你也应该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爷爷奶奶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劳动,在劳动中无形地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
3.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事情搞糟,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要耐心地把动作解释清楚并做示范,然后再让他练习。
4.定下一些规则,全家上下一律遵守
如果孩子依赖、懒惰成性,鼓励或者示范可能都不起作用,这时可以定下一些规则,例如“不洗澡就不准上床”。如果孩子不听劝告,爷爷奶奶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议。确立规则时不要带有责备的语气,也不要重复唠叨,只要以行动来证实就可以了,也可以求助于医生、老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人,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如孩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带他到牙医那里,让他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后让医生告诉孩子,这些病人小时候不好好刷牙,现在就要补牙、拔牙,还要打针吃药。在孩子认识到“惨痛”的教训时,再教他们如何保养牙齿、如何养成正确的习惯。
第27节:锻炼孩子单独睡觉(1)
5.让孩子学会说“我自己来”
要制定一些引导孩子的策略。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在训练他们自我服务技能、自理生活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策略,懂得说服孩子的艺术,让孩子规划自己的生活,培养独立意识。让孩子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得到锻炼。
6.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行动,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育箴言]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将独立地面对未来的社会,独立地面对一切问题。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未来的一切,能给予孩子的只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我们真正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等于给予了孩子未来的一切。
4.锻炼孩子单独睡觉
独立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隔辈人不能因为宠爱孩而忽视独立性的培养。因为,当孩子学会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他就从“孩子”到“大人”迈出了第一步。
[生活写真]
有一天,小娴的幼儿园老师打电话回来说,小娴午休的时候,不肯睡,吵着要跟姥姥一起睡。
原来,5岁之前,小娴每天晚上都跟姥姥睡在一起,现在,小娴开始上幼儿园了。姥姥意识到应该给小娴有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于是,姥姥为她装饰了一个漂亮的小房间:墙上贴有小娴和爸妈的合影照,还有她最喜欢的卡通图片;小床周边挂满了卡通小动物、还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装饰,整个小屋显得温馨别致、充满童趣。
姥姥对小娴说:“从今天开始,你就自己睡一屋。”小娴看着柔软、漂亮、干净、整洁的小屋,心里非常高兴:“睡在漂亮的房间里,躺在柔软的新床上,感觉一定很不错的。”
第28节:锻炼孩子单独睡觉(2)
晚上,小娴洗完澡,姥姥便把她带到小屋,帮她换好睡衣,替她盖好被子,姥姥便回自己房间睡了。可是不到10分钟,小娴就跑了出来,说她害怕,不愿再回自己的屋了。
[问题根源]
在隔代教育中,许多老人认为抱着孩子睡是一种幸福。孩子纯洁的小脸能唤起人在心灵最深处、最原始的情感,抱着孩子睡觉同时也满足了老人对孩子的情感依赖。而有些老人担心孩子自己睡,会蹬被子着凉、掉下床;怕孩子孤独、害怕、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影响精神休息;怕孩子为此不再依恋他们,疏远感情,甚至失去孩子的爱。于是,迟迟不让孩子自己单独睡。
对孩子自己来说,让他们自己单独睡,如同又一次“断奶”,这意味着与大人分离,心里顿时失去了依靠。通常情况下,孩子不肯分床睡,主要原因有三点:
1.恐惧心理。这是儿童成长发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如害怕妖怪、噩梦和亲人死亡等等。熄灯之后还没睡着、或让宝宝单独睡到另一间静静的、暗暗的卧房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看过的电视里的恐怖画面、书里的可怕故事、还有听到别人说的类似“大灰狼来了”的话、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身处黑黑的房间,将黑暗中朦朦胧胧看到的东西假想成自己担心遇到的事物,更加深了对黑暗的恐惧,不敢自己睡。
2.过分依恋。3岁前的孩子希望随时能看到大人,听到大人和自己说话或与自己嬉戏。大人们不离左右,孩子心里就会踏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安全就等于在大人身边,睡觉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有些吃母乳的宝宝甚至熟睡中会下意识地摸摸妈妈的乳头,一旦找不到就突然惊醒,当依偎在大人身边甜甜入睡已成为一种较固定的知觉模式、成为被保护的代名词,孩子有可能把独自享用大床旁边的小床看作是姥爷姥姥不喜欢自己了,心神不宁、做噩梦、夜间哭闹、纠缠父母。另外,小孩与大人一起睡,睡前可以说说话,听听故事;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大人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大人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而单独睡很孤单,没意思。
第29节:锻炼孩子单独睡觉(3)
3.空间狭小。习惯了大床的宽敞,突然置身于筑起高高栏杆的小床,空间范围小了,不能充分自由地在床上翻滚了,这也是喜欢随心所欲的孩子不愿意单独睡的一个原因。
[解决问题]
对于隔辈人来说,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喜爱和依恋之情而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其次,应该激发孩子潜在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敢于挑战自我,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己睡的愿望。那么,怎样顺利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睡呢?
帮助孩子适应单独睡的环境、克服胆怯心理。方法如下:
1.将孩子的小床和大床紧挨放在一个房间,或者让孩子睡同一张床不同的被子。
2.等到分开房间之后要告诉他灯的开关在哪里,或者在屋里开盏小灯,使房间里不致太黑。
3.白天睡觉的时候可以让他睡小床,这样慢慢习惯下来他就不会这么拒绝睡小床、分房间。
4.委婉而平静地告诉孩子:“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小孩都会害怕的。”“姥姥小时候也害怕过,后来不怕了。”让孩子明白,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才会害怕的。允许孩子将他的恐惧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孩子懂得恐惧是会消失的。
5.说说为什么分床睡的道理。
削弱对大人的依恋心理。方法如下:
1.睡觉前找个他喜欢的玩具陪着他来代替父母。
2.给他放他喜欢的录音带(音乐或故事都行)或者自己给他讲故事、唱歌来陪他入睡,等他睡着了再离开。
3.睡前让他闭上眼睛,亲亲他的额头,使他感到长辈的爱。
4.如果哪天孩子有特殊原因,如生病,受委屈等要求与大人同睡,千万别拒绝,让他感到在他需要时姥爷姥姥随时在他身边。
5.平时有一段独处的时间,节假日让他一个人在亲戚家里住上几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在培养孩子独立睡觉时,隔辈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30节: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1)
1.不让孩子熬夜。许多孩子一到晚上,就喜欢缠着大人讲故事,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往往是大人都困了,孩子还兴趣正浓。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必须先和孩子讲好条件,比如每天只讲两个故事,讲完马上睡觉。
2.睡前别让孩子做剧烈运动。到了晚上,做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孩子过于兴奋而不能入睡。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写写画画什么的。等孩子感到疲倦了,自然就能睡着。
3.提前提醒孩子要睡觉了。快到睡觉时间,一定要明确地通知孩子,比如“5分钟之后,你就要上床了。”让孩子自己做好要睡眠的思想准备。
4.睡前举行一些小仪式。当孩子想睡的时候,让他同熟悉的、能让他感到安全的东西一起上床,或举行一些小仪式,如听歌、开小夜灯、喝一杯牛奶、想一遍明天要干的事情……
不过,在让孩子独立睡觉的过程中,祖辈要记住,在孩子没有完全入睡前要离开卧室,这样当孩子半夜醒来时,不至于因为独自一人而感到吃惊和害怕。
[教育箴言]
当孩子渐渐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成长空间,并且和家人也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时,我们就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睡眠空间了。可以发现,身边许多宝宝都是从婴儿床到大床然后再到小床的。
5.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任何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坚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唤起他们的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行为,不断增强劳动观念。
[生活写真]
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安冉很懒,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吃完饭把碗一推,换下来的衣服往水池旁一堆,有时连头发都是奶奶帮她梳。奶奶每次都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安冉总是不听,每次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要学习,这些事你帮我做了吧。”
第31节: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2)
在学校,安冉也是出了名的“懒”,交作业拖拖拉拉,值日偷工减料……有一次,他们班搞大扫除,老师让她擦玻璃,她竟然自己花钱雇小时工帮忙。
[问题根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家长的过度关照,劳动习惯欠缺,生活的依赖性相对突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想自己穿衣,这时,祖辈们一边把衣服套在孩子的身上,一边对孩子说:“好宝贝,我来帮你穿吧。”孩子想帮助扫地,祖辈们会不耐烦地说:“去,自己去玩,我不需要你帮忙,你越帮越忙。”
在这种情况下,隔辈人做出这样的决定往往出于两种心理。
第一,隔辈们认为孩子还小,家务让孩子做不但会做不好,而且还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于是,不但家务他们全部承包,甚至连梳头、洗衣服之类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他们也会一手代劳。
第二,隔辈们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这些老人们认为,今天的孩子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有些事情能代替孩子做就应尽量帮他做,等他长大了,这些事情就自然而然会做了。
安冉并不是天生就有懒惰的坏习惯,其实,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可是在他们有参与劳动或有干新鲜事情的积极性时,隔辈们却往往出于以上两种心理,对孩子加以制止。就这样,孩子想劳动的积极性,一次次被隔辈们打消,于是他们便会心安理得地认为,家务就是大人应该做的,爷爷奶奶伺候自己是应该的。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慢慢明白,长辈们不让自己做家务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但懒惰的习惯已经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事情。
[解决问题]
隔辈人要明白,勤奋永远是成才的钥匙,永远是成才的第一推动力。具备了勤奋这种可贵的品质,你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所以,爷爷奶奶们一定要纠正孩子身上懒惰的恶习,培养孩子勤奋的美德。
第32节: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3)
当然,懒孩子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寒,懒孩子的转变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所以,隔辈人要注意,态度不宜生硬,不宜拿出老人常有的唠叨,因为这些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事与愿违。
那么,隔辈人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法呢?
1.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隔辈人要想让孩子热爱劳动,首先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第33节: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4)
所以,在隔代教育中,隔辈们应该学习狐狸妈妈的这种精神,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孩子学会劳动,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孩子才有能力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
2.不要打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很多事都想去尝试,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动性时,做奶奶的不可泼冷水,而应该赞扬她:“哦,玲玲会帮奶奶做事了,玲玲长大了。”即使孩子真的做得不太好,父母也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不能因为孩子做家务不灵活,惹出麻烦,对孩子失去耐心和发脾气,如果那样,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打消。另外,隔辈人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对于孩子来说,夸奖往往比责骂更有力量。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隔辈人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长辈们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把手上的小事情交给孩子做
让孩子做事,疼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可能有些不忍心:“孩子还那么小,怎么能干得了?”事实在,在成人眼里,劳动也许是一种责任、负担,可是在孩子看来,劳动是一种乐趣、一种放松。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连擦桌子、摆拖鞋,他都会认为是件好玩的事情。因此,多给孩子打点事做,他会变得伶俐、聪明又能干。
祖辈要充分利用好日常生活中每个可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并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34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1)
4.学会“逼”孩子去劳动
有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劳动,做长辈的都必须学会“逼”孩子去劳动。因为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实践证明,隔辈人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为宜,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安排劳动时间时,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得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做长辈的一定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劳动中变得坚强、独立、幸福!
[教育箴言]
生活劳动的能力与学习能力不仅价值相同,也是相互促进的。一个爱劳动的人,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
6.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应懂得,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不是在张扬孩子的个性,而是对孩子的前途不负责任。也可以说,过分溺爱与放任就是在毁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走出溺爱与放任两个误区,牢记:严是爱,松是害。
[生活写真]
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强,是一个非常聪明、性格开朗的孩子,喜欢跟小朋友玩,但他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常有理”,总是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到其他事物或者别人身上。
这不,刚玩完的玩具,奶奶让他收拾,他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奶奶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再收拾。”
如果有小朋友来家里和他一起玩,他就会责问小玩伴为什么不收拾玩具,奶奶说:“你是小主人,你应该带头收拾呀!”小强却说:“玩具是他玩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35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2)
小强仿佛什么事情、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对于这个聪明却又不好说服教育的孙子,奶奶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问题根源]
像案例中小强这样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却不自己做,做错了事情不承认,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现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孩子没有建立一定的责任心。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些祖辈人抱怨,“我家孩子太霸道了,好吃的东西只能他自己一个人吃,别人动一点,他就闹个不停。”还有的说,“我为孩子洗衣做饭,问寒问暖,唯恐照顾不周。可是我生病的时候,孩子不但连问都不问,甚至连杯水都不给倒。你说,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
以上祖辈的抱怨,都是孩子没有责任感的明显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不要说让他们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就连自己的爷爷奶奶生病他们也会置之不理。
其实,这和隔辈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有很大关系。有些隔辈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在苦海中长大,现在可不能让孩子受苦了。于是他们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洗衣、做饭、收拾书包、打扫房间,有时,他们甚至会为孩子做作业;有些隔辈人在吃饭时,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却把鸡头、鱼尾夹到自己的碗里,还认真地对孩子说:“我们爱吃这些。”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证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有两种倾向:
一是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冷眼视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没有。因此,他们不会去关掉滴水的水龙头,不会去搀扶老人过马路,也不会去扶起碰倒的自行车。
二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他们长大后不但不会有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责任感,而且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甚至去偷、去抢,去做其他违法的事情。
第36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3)
因此,隔辈们不但不应该过分地溺爱孩子,还要从小培养孩子责任的意识。有些隔辈人认为,孩子还小,自私一点没有关系,树大自然直,等他们长大懂事了自然就会好起来。然而,他们会失望地发现,被自己从小一直娇惯的孩子长大后,不但没有变得有责任感,反而越来越自私,甚至有些不讲情理了。因此,很多对此有感触的家长都深切地呼吁:千万别再溺爱孩子了,孩子的责任心需要从小培养!
[解决问题]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在踢足球,玩得很开心。忽然间,一个男孩飞起一脚,球不偏不倚地向一家杂货店飞去,“哐当”一声把杂货店的门玻璃打得粉碎。店老板闻声而出,捉住了那个男孩,向他索赔12.5美元。男孩的爸爸知道以后,什么话也没有说,拿出钱来赔了杂货店老板。然后他对儿子说:“玻璃是你打碎的,应当由你来赔。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结果那个男孩在一年内通过打零工、卖报纸等挣够了12.5美元,偿还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后来谈及此事很感激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从小教给了他承担责任。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治、自理能力。教给孩子责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而明白责任的完成与否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作用。比如有一个孩子上小学了,家长给他买了一个闹钟,告诉他:“什么时候起床由你来定闹钟,迟到挨老师批评也不要埋怨别人。”结果孩子每天都早早起床,不用父母再费心去叫了。
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理解、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孩子关心、疼爱别人,能很快觉察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从而努力讨别人喜欢,显得很懂事。而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反应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第37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4)
在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中,随着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很多隔辈人忽视了孩子责任感的教育。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会使孩子骄傲、任性、自私,甚至粗暴、反抗、没有同情心。过分呵护孩子还会使孩子事事依赖你,缺乏主见。如果让这样的孩子投身到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和挫折交错的社会,结果不问自明。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生病的你不闻不问、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隔辈人也不要着急。只要你有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孩子的责任心会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慢慢培养起来。
1.给予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小孩子,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大人带给他的。他甚至不知道生病了需要吃药,不知道锅里的开水烫手。他只能从大人的眼神中和语言中了解到是正确还是错误。因此,祖辈们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予他正确的是非观念。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爷爷奶奶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别总听楼下的张爷爷讲故事了,你不嫌他脏呀!”
“别跟明明一起玩了,他父母好吃懒做,他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学校大扫除的时候,不要去擦玻璃,太危险了。”
如果隔辈人总是这样教育孩子,那孩子不但不会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也很难有责什任感。试想,一个在劳动中偷懒的孩子怎么会有集体荣誉感?一个嫌老人脏的孩子怎么会搀扶老人过马路?
如果隔辈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体谅别人,要多给需要帮助人提供帮助,不定哪一天,当你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放学回家的孩子不会从门口探进头来问:“奶奶,需要我洗菜吗?有垃圾要倒吗?”那时的你,心里一定像吃了蜜一样甜。
2.以肯定的方式来树立孩子的责任心
如果孩子突然对扫地产生兴趣,尽管最初的兴趣可能完全源于好玩。但父母完全可以支持孩子的这一兴趣,对他扫地予以表扬,夸孩子能干,激发他的自豪感,并引导其慢慢形成习惯,天长日久,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第38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5)
3.订立责任书,明确要求
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如把擦桌子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罚他不能出去玩。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4.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5.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
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6.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慧慧家要求每个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慧慧经常忘记,奶奶让她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慧慧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她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7.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稍作留心,你会发现,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奶奶会急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对孩子说:“这路真坏,把我们家宝宝给绊倒了,奶奶打它。”说着向地面用劲踢两脚,孩子看了,乐了。
看上去,奶奶当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却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没有责任。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凡有错误都怪别人,自己完全没有错。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隔辈们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然后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39节: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8.给孩子表现“责任”的机会
有时,祖辈们在孩子面前就应该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些表现自己“责任”的机会,当孩子的表现真的很不错时,祖辈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当孩子得到肯定和爱到表扬时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便会增强成功感和自豪感,养成一直负责到底的好习惯。
[教育箴言]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因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平庸地混过一生。
第三章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是在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
导读
代沟,也称代际冲突,我们把两代人或者几代人之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特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隔膜乃至冲突形象地称为“代沟”。在当下的社会中,“代沟”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代际之间,有人曾夸张地说过,相差五岁以上就有“代沟”了,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而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这个“代沟”主要是指隔代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代沟”,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存在着深深“代沟”的隔代教育究竟对孩子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又如何去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在隔代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祖辈们这样说:
“孩子太小,他们懂什么叫沟通。”
“孩子大了,大人的话也总是不听。”
其实,这都是祖孙之间沟通困难的表现。如何减少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化“代沟”为“代桥”,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祖辈怎样讲话,孩子才能听进去?除了语言,祖辈还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与孩子沟通?这些,祖辈都应该清楚。只有这样,祖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才能畅通,孩子才能变成听话的好孩子。
第40节:祖孙的沟通障碍到底在哪里(1)
这些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在本章中,祖辈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1.祖孙的沟通障碍到底在哪里
当自己“屈尊”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往往不领情,这时祖辈们就会很迷惑,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出在孩子身上?
[生活写真]
到吃饭的时间了,奶奶开始催促9岁的孙子:
“快点,准备吃饭了!”
“赶紧把作业收起来,把手洗一下!”
不一会儿,见孙子从洗手间出来了,奶奶又不放心地问:
“手洗干净了吗?你要洗得认真一点呀,用香皂了没有?”
见儿子没有反应,奶奶又说:“再去洗一遍,一定要洗干净,要不然会生病的!”
……
孙子有点不耐烦了:“奶奶,你好烦呀!”
“你这是什么话?我还不是为你好吗?”奶奶有点生气了,“我每天忙里忙外的,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你这个没良心的!”
孙子装着没听见,赶紧跑室客厅看电视去了。
“你怎么还看电视呀?跟你说吃饭了,没听到吗?”
“你看看,刚洗干净的手又弄脏了吧,再去洗一下!”
……
奶奶喋喋不休地说着。孙子的眉头不知不觉皱得更深了。
[问题根源]
作为祖辈,往往对孩子用心良苦,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顺顺心,如果有一点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唠叨个没完。而且,祖辈的唠叨一般总是批评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这种祖孙沟通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隔代教育中,许多以年长和经验丰富自居的家长,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来教育孩子,很少顾及孩子的自我感受。并且,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命令、指挥、责骂、批评”看作是与孩子沟通。当然,这些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不过这种沟通方式是消极无效的。如果孩子长期生活中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往往会关闭自己的心灵,甚至会对祖辈产生故意。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祖辈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