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天敌 >> 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凶猛且生存能力强吗有何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独居动物要比群居动物凶猛,而且生存能力更强?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从生存的角度看,确实独居动物的生存能力更强,但是决定凶猛程度的往往是体型,而不是群/独居的习性。因此,比较科学的说法就是:在同体型下,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生存能力强,也更凶悍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地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生存能力强?
虽然独居动物不一定比群居动物生更凶悍,但是从生存能力上看,确实独居动物要更强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举分别举一个独居动物不如群居动物凶猛,但生存能力强的例子以及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凶猛且生存能力强的例子。
首先是第一种情况:狮子和花豹。狮子和花豹都是猫科豹亚科下的大猫,而且狮子是典型的群居动物,而花豹与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都是独居动物。而且花豹确实也没有狮子凶猛,并且在同一生境下,狮子确实会主动捕杀花豹。但是从数量上看,在非洲大草原上,现存的狮子大约有1.2-2万头之间,而非洲豹约有2.3万头左右。其次,非洲狮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它们饿肚子的几率要比花豹多很多。
也就是说狮子群居的生存方式以及体型优势并没有让它在生存能力上碾压花豹。
其次是第二种情况:欧亚猞猁和欧亚狼。欧亚猞猁是一种中型的猫科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温带和寒带地区,有7个不同的亚种分化。从体型上看,欧亚猞猁的平均体长在1.2米左右,体重在25kg左右。而灰狼是最大的犬科动物,在西伯利亚地区,灰狼的平均体重在40公斤左右,不欧亚猞猁的体型要大很多。
但是,根据野生动物学家对西伯利亚地区狼和猞猁的观察发现,猞猁有多次猎杀孤狼的记录。虽然猞猁杀狼大都是幼崽,但是在15起猞猁杀狼的记录中,也有5次是成年灰狼,占比30%。
而从体型上看,猞猁没有任何的优势,而且狼还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因此,从猞猁和狼的对比看,开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生存能力强呢?
独居动物即使不如一些群居动物凶猛,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的生存能力也强于群居动物,之所以会这样,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猎物选择
我们抛开体型不说,无论是哪一种动物,显然群居要比独居需要的猎物更多,或者说是更大。我们还是以狮子和花豹为例。虽然狮子可以捕杀非洲大草原上的大多数食草动物,但是体型较小的猎物对于一群狮子来说,就是“僧多肉少”,比如猎杀一头羚羊,只够一头狮子吃的,那剩下的狮子吃什么呢?但是,对于花豹来说就不一样了,它们独居,猎杀一头羚羊就够自己吃几天了。所以说,独居动物对猎物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而群居动物恰恰相反,它们的猎物非常局限(以大型猎物为主),最终造成了独居动物的生存能力更强一些。
第二,捕猎成功率
虽然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是对于捕猎这件事来说,有时候“人多”反而更不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动物的数量太多,就容易暴露,一旦暴露,食草动物逃走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而这也是独居动物为什么都选择偷袭的主要原因。其次,群居动物在捕猎时需要配合,但是,它们对场地的要求较高,因为要形成围捕,必须是开阔的地方。这也就局限了群居动物的生存范围。但是,独居动物就不同了,它们无论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地还是开阔的草原,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因此,捕猎成功率较高,也是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生存能力强的原因之一。
第三,生存对个体的要求较高
同样是食肉动物,群居动物受其他动物的威胁程度要低很多,但是独居动物就不同了,如果它的体型足够大,生境中的食肉动物较少,那还行,但是只要体型相对小一些,生境中的竞争者一旦多了,它们就需要更多的“技能”来生存。比如花豹在非洲和亚洲受狮子和老虎的威胁,所以它们把“家”放在了领地中的大树上、再比如猎豹的威胁者更多(狮子,花豹、鬣狗、野狗),所以它演化出了极致的速度等等。
这些“技能”的出现,不但让独居动物逃过了其他食肉动物的捕杀,也减少了自己与其他食肉动物之间的直接冲突,这样它们的生存能力就会提高。但是群居动物就不同了,因为它们习惯了团队配合,一旦落单,被其他食肉动物威胁的几率就会增大,而且如果遇到强大的食肉动物,一只还有几率逃走,但是一群,至少有一只跑得慢的会被捕杀掉。
总结
虽然独居动物不一定比群居动物凶猛(战斗力强),但是独居动物的生存能力确实要比群居动物强一些。这是由两大类动物对食物的需求量、捕猎成功率以及“技能”的多寡决定的。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季节,群居动物对食物的稳定性依赖较强,而独居动物则较弱。
总的来说,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生存能力强,主要是由不同的生态位决定的。而决定群/独居的关键因素在于动物所处的环境,比如在非洲,食草动物体型相对较大,而且食肉动物群居的较多,让狮子选择了更利于生存的群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