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习性 >> 大洋洲为什么是一个没有任何非人灵长类分布
灵长总目,是动物界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大类,其中包含啮齿目、兔形目、树鼩目、皮翼目和灵长目。其中,灵长目动物又是世界上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类物种。
灵长目动物原产于旧世界的亚洲和非洲、以及新世界的南美洲,而欧洲和北美洲有引进物种(直布罗陀引进了巴巴利猕猴,而美国东部有大量野生恒河猕猴进入),南极洲和大洋洲则完全没有任何非人灵长类动物。
南极洲的情况,让人十分容易理解,非人灵长类不适合耐寒的普遍共性,是其无法容纳它们的根本要素。
而大洋洲物华天宝、富饶辽阔的大好环境,为什么酿造了甚至比南极洲情况更加尴尬的局面呢?
非人灵长类原产地分布图(不含引进种)首先,大洋洲生态很特殊
澳洲不可能出现灵长类原产地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1.古老性
大洋洲在几千万年以前就已经脱离了其它所有大陆,早早地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状态,澳大利亚大陆被其他洲大陆孤立在南半球,阻隔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正是这样的一种条件,才使得这片古老且神秘的土地孕育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生物。
单孔目鸭嘴兽科的唯一成员,鸭嘴兽身为原兽亚纲的鸭嘴兽和后兽亚纲的有袋类动物,在这里如鱼得水、称霸一方。顾名思义,“原”和“后”体现了它们的活化石性质,几乎现在的大部分真兽亚纲动物,都可以在后兽亚纲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或者说是先祖(表亲先祖)。如食肉目对应着袋獾和袋狼,而鼹鼠则可以跟袋鼹称兄道弟等等。
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的袋獾既然它古老,便可以证明自己终究与灵长目这个年轻鲜活的群体,无缘碰面。要知道,可以被称为最早的灵长类的动物,普尔加托里猴,才出现在距今万年前,而它跟我们现代意义上所指的“猴”根本没有任何本质上的重合,倒像是树鼩或是松鼠。更别说有袋类动物的先祖在它前面五千万年就已经问世了。
普尔加托里猴所以说,大洋洲过早的离群,加之灵长类曙光更晚的浮现,就注定了这个地方不会出现本土灵长类野生动物。
2.特有性
刚才提到了,大洋洲的物种拥有非常强烈的独有色彩。顾名思义,大洋洲的原产物种,自己有而外界没有;其它国家地区的原产物种,别人有而自己没有。
(动物基地或公开园林所展示的动物属于圈养动物,而原产和引入才算作野生数量。)
科迪亚克岛棕熊这一点而言,跟同为新世界的北美洲截然不同。例如棕熊和灰狼,这两个食肉目物种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亚种(次于种的等级划分,一般在毛色或形态上有略微差异)存在;美国和中国都有马鹿,这也是一个搭建太平洋两岸情谊之桥的物种。
北美灰狼可你会发现,几维鸟和鸸鹋,对待自己的家园保持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宗旨,哪怕硬生生给自己呆成濒危物种,也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其它大型有袋类动物更是如此,除了东南亚和美洲存在一些少量的特殊后兽亚纲动物,90%以上的有袋类、特别是袋鼠类,便圈地自萌,成为了澳大利亚人引以为傲的国家瑰宝,就像我们崇拜大熊猫一样。
鸸鹋因此,“闭关锁国”的大洋洲,既然能排斥了鹿和食肉动物,也必然会一视同仁地将猴子们拒之门外。
其次,大洋洲和灵长类原产地,各方面相距甚远
就连从其他地区引入灵长类动物资源的理由都找不到。
第一个方面在于地理位置的遥远: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理位置大洋洲距离亚洲最近的国家也就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了,它的西部跟印度尼西亚的东南部接壤。可是,印度尼西亚所有的灵长类资源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于西部和北部。
所以说,无论是从澳大利亚西北角到达东帝汶的角度,还是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达印尼灵长类产地的角度,二者之间的距离都已经超过了数百公里。试想一下,人类有必要费这么大力气引进一些莫名其妙的物种资源吗?
想当初,三百年前的西班牙人从北非带回巴巴利猕猴的苗子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虽然摩洛哥到西班牙最近的距离才不过50公里,可地理环境的陌生、生态的不适应等多种多样的瓶颈因素,都长期折磨着西班牙人和巴巴利猕猴,更何况是加倍延长的距离呢?
巴巴利猕猴在直布罗陀第二个方面在于植被类型和气候的异同:
现存分布最靠北的猕猴,日本猕猴猕猴属共包含22个物种,仅日本猕猴、藏酋猴和巴巴利猕猴特别能耐寒,其余皆生存在亚热带地区;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如四大猿类和各种叶猴更是生活在低纬度地区。此外,除了黑猩猩与五种狒狒,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主要生存方式还是树栖。所以,这些关键点都深刻证明了非人灵长类对繁茂植被的依赖性。
少数地栖猴类之一,阿拉伯狒狒恰好,澳大利亚的主体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而美国的主体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虽然二者都有相当高比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是美国至少有大半壁江山的地理环境都十分适合猕猴(恒河猕猴)生存,而澳大利亚的那一点让人觉得少得可怜的、适合猕猴类动物生存的温润土壤,还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猕猴/恒河猕猴,原产亚洲,引入北美加之,美国整体的气候与澳大利亚的相对比,也是更加适合猴科动物落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和印度的恒河猕猴能够在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生根发芽,而没有在澳大利亚另起炉灶的根本原因。
然后,澳洲本土生物本身存在着对于外来物种的排斥
动物之间的激烈矛盾
澳大利亚的本土物种几乎都是脆弱濒危的珍稀物种,每有一种外来的动物进入到这里,都会为它们带来巨大的生存挑战和灭绝威胁。
近几十年来,进入到大洋洲的野兔数量飞速激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有袋类动物的正常生活,无论是领地的侵犯还是食源的霸占,皆是它们命里的一劫。现如今,野兔的数量仍然只增不减...
澳洲野兔虽然澳国政府尝试用引进野猫和赤狐的办法来抑制野兔的数量增长,可目前看来并不奏效——因为野兔的繁衍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即使把猫和狐狸累到筋疲力尽、衰竭而死,也完完全全泯灭不了这些家伙传宗接代的欲望,甚至引进的食肉动物还会捕食小型有袋类动物和当地珍稀鸟类。这就使澳大利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僵局之中。
灵长类动物与野兔和老鼠一样,都是繁殖力惊人的灵长总目物种,说句难听点的,引进五百只食蟹猴,会有不少科学家敢打包票,澳洲所有的珍稀物种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博物画印刷在书上。
人民文化的思想壁垒
再有一点就是人类的思想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所精心培养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会轻易允许外来的动物,与自己的奇珍异兽共享一杯羹。
我们炎黄子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为什么澳大利亚国民要强迫这些可爱的精灵,与人类的远亲平起平坐呢?
澳大利亚的微笑——短尾矮袋鼠综上所述,大洋洲无法出现灵长类动物一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它不是被具体某些人的主观改造而成为的条件,而是客观世界里诸多方面所共同驱使促成的结果。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