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

母虎雌狮灰狼,为了养娃都拼尽了全

发布时间:2022/10/6 18:18:48   

母爱向来都是被人们歌颂的主题,母亲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仅体现在我们人类的身上,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同样随处可见。比如母象对幼崽十分宠爱,在日常生活中会重点对其进行保护,遇到危险时,象群会将小象护在中心,甚至连小象睡觉时,母象都会为其驱蚊赶蝇,所以大象也是被公认的“好妈妈”。

除了一些我们直观上认为较温顺的动物之外,老虎、狮子、狼等猛兽,在成为“母亲”角色时,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兽王为母,刚上加刚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作为本身就很“刚”的百兽之王,老虎在成为母亲之后,只有更“刚”。

老虎是高度独居的猫科动物,只有在发情期或者育幼期时,才会几只短暂生活在一起。母虎发情之后,领地内的雄虎就会被吸引过来。很多人认为雄虎不负责任,在母虎受孕之后就马上离开,一副“渣男”的形象。

事实上恰恰相反,母虎在完成交配并成功受孕之后,会一改前态,由之前的暧昧变得暴躁易怒,此时识趣的雄虎就会离开。不过母虎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不久后便出生的幼崽来说,雄虎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古代有个典故,叫“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迁。而野生的母虎,为了幼崽的安全,也会多次搬迁。

一般来说,单身状态的雌虎是没有巢穴的,森林中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它的栖息之所。但是在雌虎即将临产的阶段,它们会选择安全且周围猎物众多的场所简单筑窝,这样的场所往往不止一处,但其中只有一处作为生产之所。在日后育幼过程中,如果母虎感觉到不安,会在这几个巢穴之间迁徙,直到将小虎培养长大。

老虎是对领地范围有着较高要求的物种,一只华南虎生存所需的领地,大约是70平方千米,而在母虎育幼期间,它的活动范围会明显缩小。

科学家们曾追踪研究过一只叫瓦瓦拉的母东北虎,在单身状态时,它的活动范围是平方千米左右,而生娃之后,活动范围缩减至平方千米,且瓦瓦拉的活动范围,几乎都是以巢穴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扩散的,同时瓦瓦拉的行动速度也明显快了许多。

母虎瓦瓦拉的家域及活动轨迹

不难理解,老虎虽然成年之后没有天敌,但刚出生的幼崽是非常脆弱的,它们完全依赖母虎,所以为了幼崽安全的考虑,雌虎生产之后,会通过缩减活动范围、加快脚步等方式,尽量增加与幼崽待在一起的时间,从而给予幼崽足够的庇护。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母虎在育幼期间,猎物喜好更偏向于捕食大型猎物,同时狩猎成功率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母老虎更凶,不是没有理由的。

雌狮的逃避与勇敢反抗

狮子是唯一群居的大型猫科动物,尤其是雌狮,是最合群的。雄狮的生存竞争很残酷,所以在它们短暂的辉煌期时,必须尽快地留下后代。

带仔的雌狮是不会发情的,只有等小狮子长大或离开之后,雌狮才会再度发情。对于新入主的雄狮来说,它可没有耐心等下去,所以它走了个捷径,那就是将上一任狮王留下的所有幼崽咬死或赶走,以促使雌狮快速进入发情期。

对于雌狮来说,不管是老狮王还是新狮王的后代,都是自己的骨肉,一样疼爱,所以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些雌狮往往会出现带着幼崽离开狮群进入流浪阶段的逃避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老狮王被新来的雄狮打败之后,狮群里面有幼崽的雌狮,会马上带着幼崽离开,而没有幼崽的雌狮,则会从了新狮王。离开狮群的这些狮子,待幼崽长大之后,会成为新的狮群,吸引着雄狮前来入主。

面对雄狮对幼崽的迫害,雌狮除了默默忍受,或者带仔逃避之外,偶尔也会出现勇敢反抗的现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狮王争霸是雄狮的事情,与雌狮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两股雄狮势力争斗时,雌狮只会袖手旁观,不会帮忙。但这种观点是错的,因为如果狮群里面有小狮子,雌狮们可能会参战,帮助当家雄狮战胜入侵的流浪雄狮。

因为对于雌狮来说,帮狮王打赢了战斗,就意味着狮王之位不会发生更替,间接保护了自己的幼崽。

在狮群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雌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雄狮杀婴行为给自己幼崽带来的威胁,偶尔会给当家雄狮“戴绿帽”,即雌狮会尽可能多地与周围的雄狮交配,如此好让这些雄狮们都认为即将出生的幼崽是自己的孩子。

这种现象多在年轻雌狮身上出现,而较为年长,或跟随当家雄狮较久的雌狮身上,很少出现这类行为。年轻雌狮的这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毕竟一个地区的狮王争霸,往往就是附近几股雄狮势力之间的争斗。

绝境下的艰难求生

灰狼无疑是北半球分布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在北美洲、亚洲、欧洲都有大量分布。北美的灰狼是当地生态系统下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能与棕熊抢食,能对付凶猛的美洲狮。

而生活在欧洲森林里的灰狼,则要逊色许多,不仅体型更小、实力更低,还被小小的猞猁欺负。在白俄罗斯的纳利波基森林里面,欧洲森林狼甚至被猞猁杀到威胁到了种群发展的地步。

为何会造成如此迥异的现象?原因出在环境上面。北美地区一马平川的环境十分适合灰狼呈大型群居活动,而欧洲的森林多为茂密的针叶林,且倒木众多,在这样的环境下,群居的狼显然无法发挥优势,但对于独居且擅长爬树的猞猁来说,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种环境下,大型狼群难以为继,小型狼群、独狼大行其道,比如纳利波基森林里的温暖期,林中小型哺乳动物众多,独狼觅食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群居狼,所以在这个季节,狼多单独行动。

温暖期恰巧也是猞猁的繁殖期,躲在暗处的猞猁,会频繁偷袭捕杀独狼,以便为幼崽清除威胁。

根据白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在纳利波基森林里,在猞猁的迫害下,欧洲森林狼幼崽的死亡率高达40%-60%,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90%,严重威胁到了狼群的繁殖和种群的发展。

为了应对困境,狼主动选择改变,调整了狼窝的结构。在过去,林中猞猁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狼对巢穴的要求没那么高,树底下、地面上的坑,都会被狼用来当成产子的巢穴。但是遭遇猞猁威胁之后,狼不再将巢穴建在露天的场所下了,而是选择挖掘或使用洞穴。

狼的这一适应性改变,咋看起来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没任何作用,猞猁的体型不比狼大,趁狼父母外出,进入狼穴咬死幼崽不成问题。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连棕熊都能将狼窝掏掉,所以狼为了保护幼崽,之后又做出了两大适应性改变:

一是远离林中猞猁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森林外面筑窝,待幼崽半大不小之后再返回森林;

二是变得更加团结,独狼的数量变得比之前少了很多。

事实证明,欧洲森林狼在绝境下走出来的两条艰难求生之路,是无比正确的,年之后,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狼幼崽死亡率明显下降,虽然仍有30%-50%左右的幼崽死亡,但狼群凭借自己杰出的繁殖能力,维系种群的发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母虎、雌狮、灰狼,三种食物链顶层的猛兽,在育幼期间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一样的是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拼尽了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6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