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

驯兔记童话,才是写给大人看的

发布时间:2022/9/20 17:10:33   

随着慢慢长大,小时候看过的的童话也不会再去翻阅。说起童话,小时候看过最多的童话恐怕就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了。舒克贝塔,大灰狼罗克,皮皮鲁,鲁西西,正是这些熟悉的童话人物陪伴着80、90年代的孩子们长大,很多孩子的梦想甚至是能和皮皮鲁成为好朋友。反正,小时候的我就有着这样单纯的梦想。

小时候看童话,憧憬着童话里的奇思妙想,被童话里一个个小故事打动,相信着世界就像童话里一样美好。

长大了,再拿起童话,却发现原来童话不仅仅是童话。真正的童话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

正如郑渊洁所说:“少儿不宜正是对人格的尊重”

仔细回想起来才发现原来他的很多作品确实“少儿不宜”。记得小时候看《大灰狼罗克》,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就是: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总是颁发给美国总统,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美国才不会随意地发动战争。这就是我从他的书里知道的第一个真相。

而老郑的其他文章也总是蕴涵着各种各样小小的讽刺,现实启发也颇为深刻。长大了,才发现这些“成人童话”的深刻含义。

最近得知郑渊洁的一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看完后满意地点点头,那个给我们童年留下彩色的童话大王,还在。

电影中矛盾的主体是老师、家中和以皮皮鲁为代表的有自己个性的“叛逆”的孩子。

电影的一开场,影片中学校校门和每一个教室所挂的兔子画像特写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而在第一堂课上,我们的主人公皮皮鲁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问:一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有的同学说用网兜捞出来,有的同学说往坑里倒水让球漂起来。

只有皮皮鲁问老师:坑有多深?如果很深的话,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吧。

皮皮鲁的理由是“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却被老师说是胡搅蛮缠。

皮皮鲁问老师:那是我错了吗?

老师回答:你的意思是我错了?老师不对反而你对是吧。

这里是我想讨论的第一个点:在学校里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权威,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未必是对的。

引用一句《乌合之众》里的话:“在他看来,一切相反的意见都是谬论或迷信”

而不是皮皮鲁所辩驳的观点:“谁正确谁对”。其实在我看来,皮皮鲁的答案虽然不按常理出牌,但却恰恰是最为正确的观点。但是我想老师的反应也是我们很多人在上学时遇到过的。

老师作为学生群体的领袖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而这种权威甚至无需任何的后盾。

回到电影,在皮皮鲁和老师出现矛盾的时候,班长制止了皮皮鲁的“以下犯上”,“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这句话几乎所有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被告知过,在学校时,要听老师的话。就在这时,班长突然长出了两只长长的耳朵,变成了一只兔子。

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郑渊洁的《驯兔记》,是讲学校如何把孩子驯化成兔子的故事。

郑渊洁用童话的外壳,包裹着“中国式教育”的内里,将对社会教育的不满与感慨,悄悄地塞在了童话里。而在现实中,不让儿子郑亚旗去学校,自由地生长,则是实际的反抗。

兔子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可以说是最符合“好学生”特征的了。

而此时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表彰了一班,也期待一班成为全年级第一个“全兔班”。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与孩子们的努力中,孩子们都变成了“好孩子”。

看着一群“好孩子”围在一个孩子周围喊着加油,而这个孩子也终于变成了一只兔子,随着兔子越来越多,没有耳朵的皮皮鲁却被称为了“怪物”,看到这里不知为何我心生难过。

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我们在不断的鞭打中被迫变成了兔子,却不知道自己变成了兔子,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开头第一只兔子出现的时候,兔子是“怪物”,可当所有人都变成了兔子,人却成了“怪物”,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本质性的变化,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低下的生物。

而此时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成为了真理,还有贯彻这种真理的偏执态度。

电影中,为了让皮皮鲁变成兔子,老师,家长一起努力,即使是开始对学校做法质疑的皮皮鲁父亲也在“面子”的影响下,加入了让皮皮鲁变成兔子的行列中。那么又有多少“好孩子”是被“面子”逼出来的呢?

顿顿胡萝卜青菜,墙涂成红色,摆满兔子玩具,甚至是给皮皮鲁吃帮助人变成兔子的药……皮皮鲁还是没有变成兔子。

在电影的后面,皮皮鲁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女孩,班主任的女儿。小朋友说老师为了皮皮鲁的事每天都在发愁,晚上连觉也睡不好,也不能再给小朋友讲怎么让皮皮鲁变成兔子的故事。

皮皮鲁对她说:我跟你保证,今后让你妈妈天天都有时间给你讲故事。

那皮皮鲁最后变成兔子了吗?

没有,他还是没有变成好孩子,却带上了兔子头套。

他没有妥协于大众,却妥协给了自己的善良,被逼着学会了伪装。

父母笑了,老师笑了,可是却再也看不到了皮皮鲁的笑容,他将自己的一切隐藏在了那个兔子头套的下面,那个丑丑的小小的头套在一群一模一样的兔子里是那么得不起眼,也是那么得显眼。

电影中讽刺的“中国式教育”,早已饱受诟病。

可是对于家长来说,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个有个性的“坏孩子”,还是一个顺从的“好兔子”,我想,这值得每一位家长仔细地去思考。

影片的最后,皮皮鲁碰到了一个带着熊猫头套的人,面容沧桑的童话大王对皮皮鲁说:

孩子,这只是一个童话。可是,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童话里长大的。

小时候我们被迫变成了兔子,长大后我们又被迫变成了熊猫。为了合群,我们要不选择变成兔子和熊猫,要不选择戴上头套,披上伪装,把自己藏在面具的下面。我们都变成了兔子,那谁来做人呢?

这个世界并不是童话,童话却可能是真实的世界。

郑渊洁的童话,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故事或是文笔。而是,当你长大后,有了不同的经历与境遇,当你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你小时候读过的那本书里,早已有了很多人生的真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4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