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形状 >> 黑化的血红帽,悬疑迭起的王国,探讨童
在我们的记忆中,小红帽讲述了勇敢的小红帽斗智斗勇战胜了大灰狼,救出来了外婆的故事。但是,如果小红帽不再柔弱,而是战斗力十足,大灰狼不再伪装成蹩脚的外婆,而是化身狼人成为了你身边的任何人,外婆不再是一个被害者而是变得阴森可怖,当童话的外衣被撕开,里面是赤裸裸的人性讽刺和欲望游戏,这部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阿曼达·塞弗里德、希罗·弗南德兹等主演的《血红帽》,讲述了小红帽瓦莱利所在的村庄遭受狼人入侵的故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童话世界。
哥特十足的童话世界
很多人称这部电影为《暮光之城》的姊妹篇,在选材方面,两部影片确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聚焦的吸血鬼,另一个聚焦的狼人。此外,两者都出自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之手,曾经担任过阿汤哥电影《香草的天空》美术指导的她,对于画面的调度可见一斑,《暮光之城》中冷色调为主的画面,阴霾中又透着活力的视觉感受,将人类少女与吸血鬼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讲述的娓娓动人,而第一部的整体色调也让《暮光之城》的续集难以超越。
《香草的天空》中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香草天空》,卧室中悬挂的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和弗朗索瓦的《朱尔与吉姆》的海报,将电影与艺术与哲学融合,现实与幻觉的不断交错,打破传统的叙述结构,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混乱思维,为观众创造更广泛的审美参与空间,画面的处理也让人们马上进入到一个惊悚科幻言情的世界。
而本片《血红帽》作为一部披着童话外衣的哥特电影,视听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体验。它的画面感是充满矛盾感的:色彩缤纷的村庄,梦幻感十足的花园,让人不由得想起电影《仙境之桥》,充满了童话和梦幻色彩;而小红帽的斗篷,胸口的十字架,宏大的雪景、充满神秘感的古堡、中世纪的装束、暗红的打光、阴冷的基调马上又给人带入一个表面温馨祥和,实则充斥着罪恶和黑暗的架空世界。
在本片的色调运用中,既有独属童话世界的高饱和度和对比度的色彩碰撞:时不时飘落的白雪和女主角鲜红的斗篷,给人以充满幻想与童真的景象,又有火把与烛火打光下略带阴森的阴暗对比:将血腥与杀戮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配乐足够恰如其分,在增加影片紧张感刺激感的同时,又有华丽感游离,全片充满了蒂姆伯顿的味道:华丽而颓废的哥特风格。
笔者曾经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介绍过蒂姆伯顿,但要说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蒂姆伯顿的童话是一场没有梦的童话,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带来希望带来美的童话,而《血红帽》的人物场景像极了童话,但它却不是一个童话;波顿是用现实社会讲童话,而《血红帽》是用童话故事讲现实。
尔虞我诈的成人王国
整部电影暗黑的风格,我们从它的中文译名中就能略窥一二。《血红帽》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小红帽身上的红色已经不再是天真纯洁的象征,而是血腥与暴力的结合。追溯历史,小红帽与大灰狼应该是中世纪欧洲最早的隐喻:纯洁的小姑娘穿着红色的衣帽,独自走在黑暗的森林中,身旁充满了欲望的眼睛;大灰狼则是权力与贪婪的象征,妄图将一切纯洁的事物拽入深渊。红色斗篷、谎言、恐惧等等亘古不变的元素给整个欲望背景下的故事增加了神秘感,神圣感和崇高感。
大卫·约翰森在编剧的过程中加入了出轨、三角恋、结局反转等看似狗血的剧情:小红帽的姐姐竟然不是父亲的孩子,看似充满秘密邪恶的外婆最后成为了炮灰,两个男孩儿爱上同一个人的剧情又让人仿佛来到了《暮光之城》,也让这部电影悬疑的同时增添了娱乐性与趣味性。而这些充满现实社会伦理感情与两性关系的命题也让本片的现实意义尤为凸显。
但悬疑、冒险以及恐怖和危险的元素还是贯穿本片的重点:谁才是隐藏在村中真正的狼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谜题。看似团结的群体中竟然出现了卧底,顿时人心惶惶、草木皆兵。而故事正是利用人们对不可知的事情的恐惧:你最亲近的人的真面目是什么,你不知道;你更不知道那些恐怖的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你的爱人。狼人代表的除了邪恶强大的一方,它更代表的是人们在处理未知时候的焦躁和不安的情绪,对于未知的恐惧,以及所激发的背叛与猜忌。
但是你以为这部电影仅仅讲述了一个更加黑暗猎奇,脑洞全开的小红帽故事你就错了。从影片一开始男女主小时候杀小白兔的那一场景就可以看出:女主角劝服胆小的男主杀戮,原来看似唯唯诺诺的小红帽才是这段关系的真正掌控者,也暗示着小红帽也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洁善良的象征,为她后来怀疑所爱她的人,杀死一心为自己着想的父亲埋下了伏笔。
电影以第一人称小红帽的旁白式展开,让观众不由得将她视为一切战斗中的牺牲者,但到头来,笑到最后的人也许是最有心计的人,此小红帽已经非彼小红帽,虽然她不是真正的狼人,但她却是最后的终极boss。
在这个成人的世界,主人公已经不再是那个博爱善良的代名词,每个人心中都有黑暗面。
走失的童真,流行的暗黑童话
《血红帽》不是第一个在童话外壳下的成人故事。很多有关童话的电影画风就开始逐渐跑偏:意大利电影《故事的故事》演绎出了一场贪婪的欲望和残忍的童话;《白雪公主与猎人》中拯救公主的已经不再是王子而是勇敢善良的猎人;而美剧《格林》《童话镇》更是将这种暗黑童话风主打到底:蓝胡子、三只小猪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竟然能如此让人大跌眼界。
灰姑娘没有了水晶鞋,却成为操作蝙蝠的女巫;糖果屋中没有魔法和糖果,变成了贩卖器官的不法之地;国王不理朝政,却有着养跳蚤的奇怪嗜好;为了博得圣宠,早已容颜不再的姐妹受了女巫的蛊惑……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刷新着我们对于童话的认知。
而前几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热的作品《水形物语》中,重口的人鱼恋下隐藏着导演对于种族歧视的深刻思考,看似噱头十足的话题下本质上讲述的两个平等灵魂的相遇,多数派的荒谬无理暗含了少数派的博爱与智慧。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的是不知何时起,童话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面镜子。未净化版的《格林童话》血腥暴力是因为那时的欧洲,正在经历混乱的拿破仑战争,民不聊生,人民通过黑暗的童话来宣泄心中压抑的不满与不安,那些看似暗黑的荒谬的故事,无疑不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写照。而《格林童话》中的一个个夸张的充满人物悲喜的故事传递的却不是悲剧的内核,它能让读者在看似暗黑的外表下感受到爱与正直、生命与力量。《格林童话》,就如同一片我们童年时无意间闯入的黑森林,我们在迷雾里徜徉,夹杂着年少的童真,体会出一番不一样的风味。
而如今价值观的多元让我们看到了童话的另一种可能,公主可以是勇敢的,童话也可以是猎奇的,就像是本片讲述的中心思想就是伪善和私欲,女主角在电影一开始杀掉兔子的镜头和她最后大义弑父的镜头前后呼应仿佛在告诉我们看似柔弱的小红帽也绝非善茬,用漂亮的理由掩饰恶性、人类贪婪的本性在本片中展露无遗。
古代的人们通过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来寄托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他们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完美的童话有他们爱而不得的东西;而现代的人们不再饱受身体的压迫,但精神却疲惫不堪,我们用美好的童话叙述着我们的反叛,我们的斗争。它就如同一阵缥缈的轻抚,给予悲哀的人们以力量。
那这些暗黑童话难道说明现代的人类的思想更为黑暗,更为不堪吗?并非如此。人们惊奇的想象赋予了童话另一种可能:童话中的人们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那样缥缈虚幻的存在,褪去华丽的外衣和超自然的能力,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是一个正常的人类社会的写照:尔虞我诈、欺骗与背叛,种种题材增添了童话故事的不同维度。它就如同一把利刃切开成人世界纵横加错的血管,赋予它们鲜活的色彩。
而时过境迁,这类题材的发展提醒着我们:我们不再需要童话的糖衣来麻木我们的神经,我们学会了将一切黑暗的丑恶的放在聚光灯下,供后人解读。我们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具有了战胜黑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