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

童书是孩子的精神食粮,但要小心饭里有毒

发布时间:2023/7/25 18:11:08   
北京儿童医院青春痘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860372.html

有人将书籍比作“精神食粮”,有人将之比作“进步阶梯”。对于童书而言,这些说法似乎都少了两个必要限定,一个是“好的书籍”,一个是“对的时间”。

什么时间给孩子看什么书,很大程度是家长或老师的选择;而有没有好的童书可看,则是“生产端”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童书市场上营养不少,问题也很多。

“恐怖”的童书

近年来,或许由于审美疲劳,不少读者对“鸡汤式”作品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导致另一类反其道而行之的“毒鸡汤”开始大行其道。

“不腹黑就不深刻,不阴暗就不现实”的评判标准,如今也在一些童书作品中泛滥。

比如一篇新编丑小鸭故事当中写道,鸭教授给小鸭子们讲了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后,(另一只)丑小鸭坚信自己是天鹅,因此离家出走,却被过路的大婶做成了烤鸭。

也许故事本意是想让孩子有自知之明或不要离家出走。但在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宰杀、挣扎等恐怖情节,以及“是鸭子就注定无法改变命运”的悲观“宿命论”和暗黑思维。对于心智单纯的孩子来说,“药性太猛”。

与此类似,在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童书中,本来为小熊庆生的小鸡,最后“失踪”了,而在餐桌上却出现了一只烧鸡。书中还特别询问小朋友,“知道谁不见了吗?”。可见这一情节不是手滑失误,而是编者有意为之。

这是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但“把朋友摆上餐桌”的隐藏设定,要向孩子暗示什么?

有些童书,在看似活泼生动的画面背后,故事逻辑却让人不敢细想。比如猪奶奶为小猪做红烧肉、猪叔叔开猪肉店,甚至为了“情节需要”,出现尸体、肢解等恐怖元素。

这些“毒鸡汤”味的儿童故事,很容易让孩子吃出“童年阴影”。

国外童书更香?

有人可能会习惯性认为,问题童书只是国内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国际问题”。就连最经典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等作品中,也有不少“违禁成分”。

比如《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篇名为《打火匣》的故事:士兵杀死女巫,夺走了打火匣,意外发现打火匣能够召唤出三只忠实的狗,满足他任何愿望。于是士兵让狗把漂亮的公主带回来,结果被国王发现要处死他。士兵又召出狗大开杀戒,自己当了国王,迎娶了公主。

整个故事似乎在传达一种“强权即是真理”的价值观。

同样,《一千零一夜》的原著版本,内容也“很黄很暴力”,存在很多直白的性描写。而另一部被“封神”的《格林童话》,起初为了完整地保留民间传说的“原味”,也充斥大量暴力、血腥、色情元素。

比如,在初版《小红帽》中,大灰狼杀死外婆后,把她的血掺在酒里,把肉放在桌上,让不知情的小红帽食用,然后装成外婆让小红帽脱掉衣服,上床和自己一起睡。

这些充满警告意味的“精神食粮”,有时候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若过度渲染细节,效果恐怕得不偿失。

童书的世界为何如此纷乱?

童书的水这么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

从童书的起源来看,旧社会并没有童书这一类别,很多讲给小孩子的故事都来自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其内容反应的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但这些故事经过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到今天就会被划入“经典”系列。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所谓的“经典故事”,很多情节也经不起现代价值观的检验。

比如,牛郎织女是千百年来的美好爱情象征,但故事的起点,却是牛郎趁仙女们洗澡去偷衣服;接着以此逼迫织女和他结为夫妻。放到现实世界,别管古代、现代,都是流氓行径,违法行为。

再比如,《哪吒闹海》中,哪吒调皮捣蛋,到处闯祸,最后惹了大祸就直接拔剑自己抹了脖子。放到现代文明当中,是否存在诱导自杀或自残的嫌疑?

上述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在当前出版物极大丰富的时代,童书虽然被独立出来,但由于编审方面的轻忽,以及市场压力等因素,书籍品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根据当当图书年度数据显示,全年童书销量6.2亿册,占到图书整体销售的25.9%。童书销量大,市场热,但能够沉下心来,打磨内容的童书产品,占比依然很低。

童书绝不是骗小孩的故事。创作一部好童书所需的精力和时间,并不会比写好一部成人作品少。要把大人的观念和思维,转化为儿童能听得懂的语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比如这本名为《噗噗噗》的绘本,全书只有无意义的拟声词、简单的画面和情节以及变幻的色彩。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本书实在太简单,甚至无聊,但0-3岁的小孩子,却可能看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成人的表达,通常要依赖文字和语言,但孩子却是靠直感看世界的。

尊重和关爱儿童健康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童书只是很小的一个侧面,但却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是好的童书?当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原型,但也不能将现实社会的种种纷繁复杂,一股脑灌入孩子心中。童书应该多一层”滤网“,将现实社会中的污秽、残酷,进行适度过滤,以塑造其阳光、正向的性格和思维。

近年来,关于救助困难地区儿童的公益组织及公益活动不断增多。希望未来也能够有更多专业组织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