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我看了这样一则新闻。
19岁的湖北男孩小林,因和妈妈发生争执,
跨上天桥欲跳桥自杀。
民警赶到现场,
在营救和调节的过程中得知了事情发生的起因。
小林刚刚参加完高考,
并考入了湖北某重点大学。
而妈妈觉得小林性格过于内向,
于是趁着暑假时间,
带着小林到南京去参加“感恩培训班”。
到了南京小林发现,
培训班中的孩子都是十岁上下,
于是感觉受到了侮辱,与母亲争执不下,
最终冲动想要跳桥。
看到这里,我内心五味杂陈。
其中最触动我心的是“感恩培训班”这几个字。
感恩本该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天然的情感,
可是却成为了需要在培训班中习得的一种课程,
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
讲述了自己一位发小的经历,
我们姑且称之为小A。
小A中考的时候发挥不佳,
为了能够进入理想的高中就读,
父母多花了2万多的费用。
之后,小A父母就总是以这笔钱为理由,
对小A进行“感恩教育”。
比如,经常对小A说起父母赚钱不易,
要求小A好好读书,将来报答父母。
再比如,只要小A在学习上出现懈怠,
就会对小A碎碎念说,你怎么对得起我,
对得起我在你身上花的那么多钱。
小A在整个高中阶段异常努力,
而人却显得萎靡不振。
终于,在高考前夕,小A临阵脱逃了。
他没有去参加高考,而是逃离去打工了。
后来,小A托人把自己赚到的第一个三万块钱
转交给了父母,从此拒绝和父母来往。
2
也许,亲子之间最尴尬的一种关系便是——
我希望你爱我,你却只想把欠我的还给我。
但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
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越推越远的。
有的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成为不孝顺的人,
于是反复去像孩子灌输“感恩意识”。
比如,对孩子强调父母的付出,
以此来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回馈父母。
这种爱,到了孩子那里,
就成为了有条件的,
更成为了孩子难以背负的心灵重担。
这种现象也许是来源于焦虑,
我们常常会在新闻或者身边人的故事中,
知道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怕。
他们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作理所当然。
因为不愿意去对别人付出,
往往也会失去好的人际关系。
甚至于以怨报德,做出伤害父母亲人的事情。
在感恩教育中,像是横着一个天平,
稍有偏差,都将走向失衡的结局。
前一段时间,朋友小美找我聊天时,
说起了儿子安安让她“伤心”的一件事。
小美家里条件不错,
对安安的需求一般都是有求必应。
不过前一段时间,
小美家里因为投资手头有些拮据。
这是那段时间,
10岁的安安看中了一套乐高玩具,
需要两千多块。
小美耐心地和安安说了家里最近发生的事情,
表明了难处,希望过一段时间再买给他。
可是安安却怎么也不肯妥协,大哭大闹,
末了还跟妈妈冷战起来。
小美在抱怨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
不知道感恩父母辛劳的同时,
也陷入了思考,
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吗?
3
感恩,是情感在内心深处的积淀,
它不是通过上一堂课就可以习得的,
更不是仅仅语言层面就可以表达的。
一颗感恩心,来自于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体验,
它甚至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因感恩心理而产生的感激、满足、愉悦
等积极心情,
可以帮助大脑释放出让人“愉悦”的化学物质。
同时还能缓解焦虑、紧张、沮丧等心理压力,
进一步使感恩者长时间地保持心境平和。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但这不代表我们要用以有条件的爱
去向孩子置换回报。
我一直认为感恩不是培养出来的,
在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
会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去建立自己的情感天平。
而这种爱的浸透,
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里的。
我认为父母不要走进“感恩教育”的误区,
不自觉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划清事情的责任界限,
这是前提。
不久前,表姐聊起了这样一件事。
小外甥牛牛4岁多了,
平时上幼儿园都是奶奶帮忙收拾书包。
有一天,牛牛到了幼儿园发现自己
最喜欢的一盒彩笔没有带,
于是放学回到家,就找奶奶大发脾气。
表姐教训牛牛说:
“奶奶给你收拾了这么久的书包,
你不但不感谢奶奶,还怪奶奶,
下次你自己收拾好了!”
其实,问题的症结就是在这里。
因为奶奶总是帮助牛牛收拾书包,
久而久之,
牛牛便觉得这件事是奶奶应该做的事情,
而不是他自己的事情。
当出现了问题,牛牛便要去找奶奶问罪了。
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
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逐步地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穿衣、整理玩具
和个人物品,以及分担部分家务等,
都是在帮助孩子理清哪些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如此,
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更好的动手能力,
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也让孩子懂得分清楚自己和他人一直
都是有一条分界线存在的,
没有人有义务替你做所有事。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帮助孩子掌握换位思考的能力,
其实主要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一步是我们要让孩子识别不同的情绪。
比如在绘本中或者日常生活中,
去区分不同面孔上的表情
是愤怒、喜悦、沮丧还是伤心等等。
在孩子出现不同的情绪时,
我们在安抚孩子之余,
也要让孩子了解到
每一种情绪的命名与当下的感受。
之后,与孩子一起去尝试理解别人的感受,
比如,和孩子做这样的对话:
“当你抢走了弟弟的玩具时,
弟弟是高兴的,还是生气的?”、
“小红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掉了,
她是平静的,还是伤心的?”
当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
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时,
也就更加能够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付出,
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弥足珍贵的。
会付出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让孩子学会付出,
其实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一种深化形式。
当孩子去帮助他人时,
就是站在了施助者的立场上,
去感受对方的心理过程,
体会对方的心情和付出。
好友盈盈经常会拉着3岁的儿子一起做家务。
盈盈拖地的时候,会喊着儿子帮忙收垃圾;
而当盈盈洗衣服的时候,也会叫上儿子去取肥皂。
当儿子吃东西的时候,
盈盈也常常凑上去喊着:“宝贝,给妈妈一点。”
后来,盈盈的儿子已经发展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暖男”。
他会对刚刚干完活的妈妈说:
“妈妈你累不累,我给你捶捶背。”
也会主动的趁妈妈不注意,
把好吃的东西塞到妈妈嘴巴里。
甚至,他还会一本正经地对盈盈说:
“妈妈,我会保护你的。”
一次亲身的感受,胜过次言语的说教。
当孩子能够参与到父母的行为当中时,
往往更能力理解父母的爱与付出。
这种爱可以流动的,
它从孩子的眼睛里直入心田,
化成如糖似蜜的感恩之情。
而这颗感恩的心,
终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取之不竭的助力,
而不是无力背负的重担。
作者:佟霏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凯叔讲故事V)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