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形状 >> 千里奔袭只为白靴兔加拿大猞猁的生活不止眼
猞猁虽然是被誉为中型猫科动物里的“战力天花板”,但高个子里面还是能挑出矮个子的,比如加拿大猞猁就是猞猁属里面的“矮个子”。众所周知,同体型里面,猫科是十分强悍的,而加拿大猞猁却能被小一倍左右的鼬科渔貂所杀,所以加拿大猞猁也被称为“猫科之耻”。
其实加拿大猞猁由于狭食性所致,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为了增加自己捕捉白靴兔的本事,身体已经发生了特化,比如后腿变长、脚掌变大。捕捉白靴兔是不需要战斗技巧的,只需要在雪地上足够快、弹跳能力强即可,所以加拿大猞猁的这些身体结构变化,使得它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战斗力。
加拿大猞猁猞猁与白靴兔的纠葛
加拿大猞猁有多爱吃白靴兔呢?研究表明,它们的全年食物构成里面,白靴兔占据了35%-97%的比重,而在冬季,这个比例则高达90%-95%。
在北美地区,加拿大猞猁每天都会行走近10公里的路途去寻找白靴兔。如果兔子的数量丰富,那么加拿大猞猁几乎不会捕食其他猎物,只有当兔子数量匮乏的季节里,它才会增加捕食其他小动物,如松鼠、松鸡、田鼠等的比重。
白靴兔其实在北美洲,白靴兔是基础猎物,是众多捕食者的猎食对象,比如郊狼、灰狼、美洲狮等等,其食谱里面都会有白靴兔,但是没有哪一种动物,对白靴兔的抑制能力是超过加拿大猞猁的,所以加拿大猞猁,堪称是白靴兔的专性捕食者。
原因很简单,像郊狼、灰狼等捕食者,它们虽然速度快,但脚掌的比例相对较小,在冬季大雪覆盖的时候,行走多有不便,而加拿大猞猁宽大的脚掌,则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郊狼白靴兔的种群数量其实有一个自然的兴衰周期,持续的时间大约是8-11年。即白靴兔的数量在达到历史高峰时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达到历史低谷时,则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同样的,加拿大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有一个类似于白靴兔的自然兴衰周期,但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它们的数量关系是:在白靴兔大量增加的时候,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也增加,白靴兔大量减少时,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也减少。
加拿大猞猁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正是由于加拿大猞猁过于偏爱白靴兔,所以它日常的很多行为,都被认为是与捕捉白靴兔有关。
加拿大猞猁在北美的分布范围很广,整个阿拉斯加一直延伸至落基山脉美国部分,均能发现猞猁的踪迹。
为了研究猞猁的生态习性,科学家们采取了预先捕捉猞猁,为其佩戴无线GPS项圈之后再放回的方式,如此便能追踪到猞猁的行动轨迹,以及它们的日常互动行为。
加拿大猞猁的分布范围在“西北寒带猞猁项目”中,科学家们记录下了一只加拿大猞猁史诗级的旅行,这只猞猁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行走了近公里,终点距出发地直线距离为公里,这打破了以往任何猞猁的远行记录。
很多人把猞猁这种“千里奔袭”的原因归结为追寻白靴兔,包括一些专家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另外追踪的一只加拿大猞猁,也从年2月份开始了“旅行”,它从故乡出发,用了3个月走了公里,来到了北极海岸,接着又踏上了它的旅程。
猞猁的远行距离在-年冬季,北美白靴兔数量达到了一个峰值后,年前后,白靴兔数量也是处于历史高点的,而且加拿大猞猁的分布范围,与白靴兔的分布范围,几乎是重合的,那么在白靴兔数量繁多的年份里面,几乎哪个地区的猞猁,都是不缺食物的。
比如在阿拉斯加渔猎部门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只雄性猞猁从安克雷奇跑到了克卢恩国家公园,两地距离公里左右,而安克雷奇并不缺白靴兔。
多个研究实例里面的加拿大猞猁,都是从白靴兔数量丰富的地区离开的,所以“只为白靴兔”显然无法解释它“千里奔袭”的现象。
猞猁的生活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它之所以会行走这么远的路途,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罢了。
加拿大猞猁捕捉白靴兔猫科动物的传统认知正被逐渐打破
其实我们关于猫科动物的传统认知,正在被打破。以往我们认为只有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但后来发现,猎豹、美洲狮等等,都会出现“短暂性集群”现象,它们会基于某些原因而一起行动。
另外,即便是高度群居的雌狮,也被发现了有孤独的时光,雌狮在即将产仔的最后一个星期左右,会离开狮群,独自寻找一处安全的庇护所,将幼崽产下,然后单独抚养至小狮子能外出活动,届时再带回狮群。
雌狮及幼崽猞猁也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独居动物,科学家们发现了两只佩戴有无线项圈的异性加拿大猞猁,早在发情期之前就已经在一起了。
另外,白俄罗斯科学院在纳利波基森林里针对欧亚猞猁的生态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并且雄性猞猁,在母猞猁产仔之后,也会与之互动,包括但不限于赠送猎物、清除欧洲森林狼、赤狐、貉等对猞猁幼崽有威胁的捕食者。
纳利波基森林的欧亚猞猁群以往我们认为,独居的猫科动物总是等待型狩猎者,它们会有固定的领地,兽群走后,便进入猎物匮乏的季节,但它们会一直守在这等待兽群的重新回归。
后来发现,它们也会追寻兽群,一旦发现新的猎物,便会建立新的领地,这便是猫科动物远行的原因。但是这一认知,也在逐渐被打破,除了加拿大猞猁之外,印度的一只孟加拉虎,也曾有过超远距离的行走记录。
这只代号C1的孟加拉虎,用了一年时间行走了三千多公里,穿梭在多个保护区中,而这些保护区里面,是不缺猎物,它也没有因猎物丰富而建立新的领地。
远行的孟加拉虎幼兽的散布规律
除了猎物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猞猁等动物远距离行走的因素之一,那便是幼兽的散布规律。
许多动物,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现象,都会发展出一套规则,比如雄兽远离出生地,就是众多捕食者的选择。
猞猁幼崽长到性成熟之后,它们就会离开母猞猁独自生活,但雌猞猁不会离开太远,它们会在母猞猁领地周边建立起自己的领地。而雄猞猁则会远离出生地,到更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领地。
当然,“追寻猎物”、“幼兽的散布规律”虽然可能是猞猁远行的原因,但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例如寻找配偶等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而至于其他的原因,只能等科学研究更进一步的时候方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