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形状 >> 自然界哪些动物无法克服生殖隔离悟空科学
很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具备识别物类的能力:
我们从《尔雅》这部出自汉初的典籍中翻阅到,那时候的古人就将动物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分别是兽、鸟、鱼和虫,只不过这次分类词所包括的动物类别会和如今的字面意义存在差异,比如,“虫”包括了绝大多数脊椎动物,而“鱼”不仅包括鱼类,还涵盖了爬行类和鲸等动物。
实际上,近代分类学直到18世纪才诞生,而它的奠基人则是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是一位来自瑞典的植物学者,名叫林奈。不仅建立了双名制(种名和属名)规则,更确立了阶元系统(矿物、动物和植物之别,以及纲、目、属、种的设立)。
只不过在林奈的自然系统关系中不存在亲缘的说法,因为他的观念是物种不变,而不是如今的物种进化。后来,达尔文后的《物种起源》在年正式出版,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达尔文就是在林奈的研究基础上,将最初的分类系统演变为后来的生物系普,于是,人类的系统分类学便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不同亚种间的生殖隔离机制并不完善
首先,熟悉国际动物命名规则的人应该知道,亚种就是目前被认可的最低分类等级,这个级在种分类之下。虽然某些动物的种族有异,但他们都是某个种下具有相似表型,却因为自然栖息地和分类学上的某些差异而被划分为一个亚种。
而某个物种的亚种和物种本身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都是因为长期受到栖息地生存环境的影响,然后导致了自身在生理机能和形态构造上产生了一些变化。而且,一个种属下至少存在两个亚种,不然的话就没有单独设立亚种来进行区分,一旦有了亚种,种下的左右已知群体都会被归类到不同的亚种。
客观来说,同种生物的不同亚种在生殖隔离这个问题上本就不完善,正如有的非同种亚种动物在交配以后可以产下可育性后代(比如,家犬和北美灰狼便可以实现不同亚种之间的正常繁殖),而有的生物类群却会出现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情况(比如,同为马属动物的驴和马,它们杂交后代中的公骡子和绝大部分母骡子,其实都不具备基本的生殖能力)。
生殖隔离的原理和本质是什么?
关于生殖隔离,首先需要明白主要是指自然条件下,这个时候就要撇开人为杂交物种。在自然界中,那些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动物,其实一般都不会发生交配行为,即便这样的行为发生也难以繁殖出可育性后代(或者根本无法在结合之后形成后代),所以科学家们才提出了这种隔离机制。
从某个层面来说,生殖隔离的隔离机制,其实可以用来辨别不同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尤其是那些外在形态上相差较远的生物。有时候甚至还有人问,这个世界上至少有四种不同肤色的人,为什么他们在结合后能正常繁育后代?这其实是概念混淆,不管是什么肤色的人,不管大家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存在多大差异,大家实际上都是人科动物唯一现存物种智人的后代。
之所以后来我们拥有了一些不同的外在特征,这一切只不过我们在后来几百万年的演化史中才逐渐形成。所以,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拥有相同的身体组成部分,比如块骨骼,既然大家分数同种,又怎么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呢?生殖隔离的本质,其实就是种群间的基因无法流动,或流动受到了限制,这一点取决于是否属于同种群类个体。
生殖隔离也是建立在现代进化论之上
其实,当地球上还有尼安德特人的时候,晚期智人就和他们发生过基因交流,所以,目前还能从大家的DNA中检测出尼人的DNA,只是各个地方的人占比高低有所不同罢了。整体来说,东亚人体内含有的尼人DNA,实际上要比欧洲人高出20%,而非洲人体内含有的尼人DNA,大概有一半又来自于最开始拥有该基因的欧洲人。
尽管进化论依然被不少人质疑,但是,在目前所有和物种起源有关的假说中,进化论依然是拥有化石证据最多的观点,而生殖隔离也同样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如果一个物种形成至少要经过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这三个阶段,那么,这便意味着种群会发生可遗传性的变异特征,而这些变异特征又在自然选择等复杂作用下被适应。
后来,当生态隔离(虽然类群具有亲园关系,但是两者的生活习性并不相同,是完全不同的生态位置)和地理隔离(同种群生物因为地理障碍而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变得更加严重,同种生物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亚种,而这些新形成的亚种往往又和其他亚种形成了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