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

唯有爱,可超越生死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10/12 14:40:13   
北京什么医院皮肤病好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作为从事生命教育的医务工作者,在与病患进行沟通的日常中,路桂军实现了成长。成长体现在哪里?“它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让我更加懂得爱,对于生命,也更加敬畏了。”《见证生命,见证爱》就是路桂军渐变过程的具体呈现。这是一本足以让人对死亡、对生命、对爱产生重新认识的书。对许多人来讲,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关于死亡认识的启蒙书。首先是关于死亡常识的普及。死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死亡对当事人来讲会有怎样的体验或感觉?在《死亡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中,路桂军认为死亡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丧失味觉,其次是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出现,最后是出现缺血缺氧以至于昏沉、嗜睡,最后在睡眠中不知不觉离开人间。对难以忍受身体或精神痛苦的患者来讲,生命的长度已经没有意义。面对这样的情境,家人与生者该如何面对?难道为了最大程度地尽孝心,想尽办法为其医治就是唯一做法?这份尽力自然令人动容,然而,换个角度想一想,尽力尽心尽孝,其目的之一是否是求得一己心安呢?四处奔波、求医,把病人折磨得痛不欲生,这样做值得吗?面对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病患,只有同情心是不够的,那除了同情心,生者还可以或应该怎么做?路桂军认为:“他们不需要同情,而是需要同理心。同情心与同理心,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概念。”何为同理心?就是不要把患者当病人,而是把他看成正常人就好。因为很多病人特别害怕被看成病人。对我来讲,读此书有清淤之功效,即清除原来固定意识中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一些见解或认识。路桂军非作家出身的处境,反倒成全他笔端的真实,少了无谓的修饰与形容。他用朴实的言语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性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故事并非小说家的虚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人间的生离死别的往事。生与死,是所有人的必修课。本色的书写与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这本书拥有感人至深、涤荡心魂的力量。当我正读着此书的时候,这样的情形依然在大地的许多角落上演着,远远望去、遥遥想着,如同默片。如何对病患进行临终关怀?路桂军提供的是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其基于专业性的操作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保持同情与悲悯。诚如作者所言:“而我,则是踏踏实实地做具体的事情让一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过得更好。”所谓具体事情的核心命题就是人文精神。他反对忍痛,认为这会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对已无转圜余地的病患来讲,生命长度已经没有意义。“有些时候,忍痛甚至会变成一种软暴力。”在路桂军看来,医生除了要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长度,还不能忘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他反对无谓的治疗,无谓的治疗会加重家属的负担、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对时日不多的病患来讲,日复一日的折磨会使临终关怀沦为一句空话。他认为活着的每个人都不妨预设自己死亡的场景或情形,如此做可以不至于走得过于匆忙,给自己和子女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通过艺术化的设计,优雅地死去,不仅对自己是一种解脱,对家人也是一种告慰。”路桂军既讨论“他死”,也在儿子面前谈论“我死”。死亡教育并非只是针对老年人或是病患,而是针对所有人。路桂军认为在学校教育的大范畴中,死亡教育理应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教育不是让人日日与死亡如影随形,而是让临终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惶恐,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从容一些。与此同时,它还有助于活着的人更懂得如何爱别人,爱自己,学会表达内心深处的爱,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由此可知,《见证生命,见证爱》是让人重新思考生死、思考爱的一本书。这也是路桂军写作的终极意义。它是写给所有活着的人的。死亡与生命不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而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彼岸与此岸。无彼岸则无此岸,无此岸亦无彼岸,它们互相成全、互为因果。而贯穿彼此的正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爱。然而很多时候,人们正是高举着爱的旗帜、高喊着爱的口号,对死亡与生命进行毫无人文精神的曲解,以至于让逝者含恨、生者遗憾。“所以每当儿童走向临终时,我们依然需要将孩子置身于游戏的环境中,给他们最大的关怀。孩子们依然需要小白兔、大灰狼,依然需要童话世界里的天使来抚慰他们。”幼小生命本在萌芽阶段、正待成长之时,却无可奈何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对于他们,生者可以有何积极的作为呢?让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活在美好中,活在童话里,活在天真中。多么深的悲悯,多么真的热爱。对生命的悲悯与热爱,把这本书的所有章节无声却有力地串连起来,串成一串闪耀着生命之光的项链。读者遇见它,可以戴在脖颈上,让它引领人生前行。关于书写此书的意义,关于生命教育的意义,路桂军有一句话说得恰到好处又鞭辟入里。“其实,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9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