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

写作课打破作家壁垒,揭示0基础也

发布时间:2023/5/23 18:47:21   

凡是愿意写作、能够写作、正在写作的或与写作有关的人,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都有可能成功。——多萝西娅·布兰德

我接触写作断断续续有2年的时间了,中间也花过钱报过一些所谓的“写作”班,跟着老师学习写作的技巧,长进却不是很大。

后来才发现,我只是学会了老师的招式却并没有学会心法,每次写作虽然知道大纲该怎么列,但具体到每一部分需要填充内容的时候就发愁,不知道怎么扩展,不懂得怎样引用,导致很好的选题,到自己手里就被糟蹋了。

最近读到了《写作课》这本书,领悟到原来文章是这样从A发散到B,再逐步推进到C和D,才算通晓了一点心法,写起来也算游刃有余了。

书的作者是艾丽斯·马蒂森,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也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出版了多部短篇和长篇小说,获得了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小推车奖,是个很棒的老师。

《写作课》以名著和实事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为什么这些写,要表达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也讲述了很多技巧、方法来帮助读者增强写作能力,让读者对写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好,为什么写不好?以及如何能写好。

其中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如何记录想法、怎么给笔下的人物制造麻烦和冲突以及如何增强代入感,成为别人。下面分享给大家。

1、故事创作的“想法”,既基于事实又合理发散。

雷蒙德·卡佛说:“如果文章的语言和感情不实在,作者就是在瞎编,就是在写他不关心或不相信的东西,那么根本不会有人对这样的文章感兴趣。”

真实的情感、能够让读者联系到自身,发自肺腑的生出强烈的认同感。

而这些真实的情感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留心记录周围发生的趣事,就可以在写作中穿插进去,这样真实发生的案例,很容易打动人心,大家仿佛透过你的故事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一样。

更出色的做法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惊险的想象情节吸引读者读下去,这样故事也显得更加丰满有意义。

当作品需要事实来支撑合理性时,就呈现真人真事。当事实无法支撑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时,就用虚构来补充然后进入想象的世界一一但仍要以合情合理为前提,不能忽略真实性。这样就完成了创作基于既定事实且有章可循的轨迹。

《写作课》提出所谓的“想法”,可以是论述想象力时提到的灵感,也可以是无意间听说或看到的事情、某个声音、一段记忆、別人的经历,或是某些无厘头点子,我们称其为创作原点A。接下来再从A发散到B,再逐步推进到C和D…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虚构文学创作。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既要对创作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也要运用想象力先创造出一个情景并以此为开端,再考虑接下来的内容。

但是,这种由点及面的顿悟如何展开?如何从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出发写出一部完整作品的呢?

作者艾丽斯·马蒂森表示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是先受到强烈情感的驱动提起笔,然后在摸索中再逐渐展开思绪。

高尔基也说过:“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

卡夫卡在创作之初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不理会市俗的目光,才写出了这部浸透异色的小说《变形记》,借用格里高尔在扭曲的世界里变成了一个大甲壳虫,来表达自己为那些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的人的担忧。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而成为一代大师。

2、制造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创作的灵魂

《写作课》指出:“小红帽就该遇见大灰狼,小红帽对外婆的真情得通过大灰狼显现出来,“大灰狼吃掉外婆”这个行动足以改变故事的走向,至于最后外婆是否得救已经不重要了。换言之,行动不一定能改变故事的结局,但至少会形成一种逼真的、持续到结局的压迫感,最后再挽回局面。”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述小红帽到森林里去探望外婆,一路平安,那怎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呢?

加入“大灰狼”这一麻烦事,就具备了十足的戏剧性,引发读者的好奇,大灰狼和小红帽和外婆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事?而小红帽要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就得把情感“嵌”在具体行动中——制服大灰狼,这样环环相扣的剧情才够精彩。

虽然知道这些,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加进去麻烦和冲突。

不想制造

比如,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其实并不想制造麻烦和冲突,也不想制造出恐慌感,因为我特别倾向于描写那些没有行动力的“被动式”人物,不愿意刻画人物的行动和相关事件,不去想情节该如何推进,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我有过一样的做法。

假如我想表达的是我很开心,但开心只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仅有一个笑容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故事的,必须加事件去辅助,通过一件事表达了我内心的愉悦,这样才会有悬念,吸引和推动故事的发展。

写作原型是自身或亲朋好友

有时候当我的写作原型是自身或亲朋好友时,我就特别拒绝添加冲突和麻烦,因为害怕虚构出来的事情应验,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遭受伤痛、背叛、遗弃的悲惨命运。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要鼓起勇气去写,因为人物只有犯错并身陷险境,才会有真实性和吸引力,有时候光身陷险境还不够,还得引发一定后果才行。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问题当然应该尽早解决,像和朋友之间的误会,越快说清楚越好。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以误会展开,它不仅横巨在那儿,还会随着情节推进不断加深。

《写作课》指出:“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避免意外发生,一旦意外出现,也会尽快采取行动以防止它进一步恶化。但写作中,有麻烦才好看,困难重重更棒,这样的情节更加富有戏剧性。人物有机会犯错和弥补过错,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出自身潜在的欲望、恐俱和需要,从而促成下一个事件的发生。问题层出不穷,故事才好看。”

马蒂森在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罐蜂蜜掉落在地,与此同时,一个婴儿正往那儿爬,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抑制住一把抱起婴儿的冲动。因为只有这样オ会引发下一个事件一一婴儿的父母辞退了不负责任的保姆,婚姻生活中潜藏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保姆之所以未能及时抱起婴儿,是因为蜂蜜罐跌落的同时电话响了,是前男友游说自己去运毒。

也就是说一旦问题出现,我们应该抑制住主动为人物解决问题的冲动,甚至要反过来想想如何使之更加严重。虽然有点虐,但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

3、强烈的代入感,成为别人,才能更真实

《写作课》指出:“构思时,先把人物放到现实中,想想他们怎样生活,又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先从微小特征入手,再逐渐找到具有可识别性的特质是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当你选定小脚女生作为主角,但实际上你有一双大脚,那么在描述小脚女生的时候,就要跳出自身,想象一个小脚女生的需求。

或者早上上班的时候在某个时间点遇到的女人,总是戴帽子,就可以往深处想一下,她喜欢什么牌子的帽子?她的头怎么了?为什么总是戴帽子?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要求要戴帽子吗?一步步的深入剖析。

很多导师都说这属于“人物塑造”,但我觉得,人物不是写作者生編硬造出来的,而是要去用心感知、并逐渐找到其特质的。就像第一次踏入别人的房间,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主人的喜好一样。

老舍先生说过:“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

在写作这条路上,如果既想抒发自我感情还想能赚钱养家,那么唯有有技巧的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