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灰狼 >> 灰狼的形状 >>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孩子再造想象发展
圣诞节前一天下午去接孩子放学,看到孩子皱着眉,带着一副有“故事”的脸,从学校向我走来。“你怎么啦?”我随口一问,孩子果然有心事了:
“妈妈不知道圣诞老人会不会给我送礼物?”孩子脸部表情沉重,并认真的看着我。
“为什么这样想呢?”
“刚才老师说了,圣诞老人他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忙做礼物,另外一件事就是忙着观察孩子,哪个孩子学习认真?表现好,助人为乐,他就会发礼物给这个小孩,我在猜想,不知道圣诞老人会觉得我怎么样?他会不会把礼物送给我呢?”
“妈妈觉得你学习态度挺认真的,相信圣诞老人会注意到你的努力的…”
从学校回到家,我以为孩子对圣诞老人的话题讨论就会到此结束,不料他接下来的行为让我得知他很在意圣诞老人,也对圣诞老人的行踪进行各种臆想,也真的担心圣诞老人不来我们家。
孩子在准备写作业之前先拿出一张纸来给圣诞老人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圣诞老人,我想要一个方形的游戏机,可以吗?我还有一个小小要求,就是希望我老妈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可以吗?
孩子给圣诞老人写的信,虽只有两句话,但可以看出孩子是相信有圣诞老人的。
看到我七岁多的孩子写给圣诞老人的信,这让我想起去年的圣诞节,我给带的小班的小朋友们准备了礼物,说是圣诞老人给他们送来的礼物。
不料在发礼物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妈妈说圣诞老人是假的,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也是假,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他不可能送礼物给我们的。你骗人”。接着班级的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起哄,圣诞老人是假的,说我骗人,那一刻是尴尬。
我在想小班的孩子,3到4岁的孩子是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是一个能迅速转换角色游戏的年龄,是一个玩过家家可以百玩不厌的年龄,是一个能扮演妈妈打电话,做饭的样子,又能扮演自己是医生能玩的很开心的年龄。
是一个听故事都能听得津津入迷,哈哈大笑的年龄,现在只因为妈妈告诉他圣诞老人是假的,就不愿意再去相信圣诞老人,连收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也开心不起来了。坦白说,当孩子知道圣诞老人是假后,就不愿再相信圣诞老人的故事了,并恨不得提醒所有人圣诞老人是假的。这让人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其实无论是葫芦娃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还是圣诞老人,来到孩子这里都是童话里人物。童话赋予这些人物各种不一样的性情,孩子喜欢从他们的故事中开启天马行空的想象。
过早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或童话是假的,对孩子一点益处都没有,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阻碍了孩子再造想象力的发展。
童话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在稚嫩的孩子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天,父母所说的话是真理,是毫无疑问的。当父母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那孩子就会相信这个事,并且也会去提醒他的朋友这些是假的,是无趣的。
以前如果说要跟孩子讲一个故事,他肯定双眼发光,特别渴望你快点给他讲故事。但孩子知道童话是假的后,你说要跟她讲一个故事,也许他的表情就是爱讲不讲,反正我是可听不听的。
就如做一道数学题一样,知道答案后都不愿意过多的去思考解题的过程了!当孩子知道童话是假的,他就不愿意再在童话故事里面遨游和畅想了。
说到这,我们就会想,我们告知孩子童话是假的是让孩子早点让清现实,那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孩子的再造想象发展需要童话
什么是再造想象呢?在幼师资格证的资料中,再造想象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只是根据当前的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向运用个人的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想象。
简单来说再造想象力的发展是,即使在自己没有亲身感知过的事情,也可以据材料或者词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的生活经验,在头脑加工形成新的形象来。
而童话是孩子的再造想象力的所需要的材料,因为童话故事里面的情节,虽是孩子没有亲身感知过,但孩子可以通过图画,绘本,文字,或者是父母语言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脑构造各种自己所理解的童话内容。
每个孩子都喜欢故事,他们喜欢在故事里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一些新的情景。这种无形中的发展,也就是孩子的再造想象力的发展。
第二,童话拓展孩子的认知和爱上阅读
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不可否认,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趣味性,还有它的简单易懂,也可以满足各种孩子的好奇。
在有限生活经验里,孩子可以透过童话故事内容不断的扩展自己认知。孩子也是可以透过童话,了解动物们的习性和每个不同季节会有不一样的天气变化的,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形状和长生特征。还有童话里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性格特征…在无形中拓展孩子的认知。
童话往往会赋于动物,植物,身边的生活物品生命力,在童话故事里各种动物,花草树木被拟人化了,会说话,会生气…
孩子都喜欢听童话故事,由喜欢听童话故事转化为看绘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重要的是孩子对于童话绘本的喜欢,是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第一步。抓住孩子对童话绘本,童话故事的喜欢,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不错的循序渐进的好办法。
第三,童话让孩子相信美好,有盼望
《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这些童话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童话里的主人公,一开始生活在各种不容易当中,依然秉着乐观生活的态度,童话故事也都给予主人公一个不负努力的美好生活。
童话故事一般都是生动浅白,长度适中,它通过描述着一个个孩子们喜欢的故事,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知道勇敢,善良,助人为乐这些良好的品格。
例如《小红帽》它讲述的是一名叫小红帽的小姑娘,因为外婆去生病了,她在着外婆的途中遇到大灰狼的一个故事。他向孩子传达了小红帽与外婆的情感和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给孩子的阳光成长带来宝贵的养分。
那关于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呢?
第一,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是童话
正确认识童话先从童话的定义开始,百度百科的资料指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并且童话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编写;有独特的修辞手段,如象征、比喻等…
从童话的定义和童话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童话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编写的故事,透过故事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这样写道:只有孩子明白自己在寻求什么。这也是孩子为什么喜欢童话的原因,孩子都是向往美好的,没有那孩子一开始就喜欢恶。
童话通过文字描述了许多美好的场景,它赋予孩子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力,他们也会哭,会生气,会高兴,是帮助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一种方式。而像奥特曼就不是童话,他是属于科学空想动画片,不是从孩子的生活编写的故事,并且描写的情景有点暴力,没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征,对孩子的思想也没起到进行教育意义,所以它不是童话。
第二,我们需知道童话对于孩子来说是有效期的
前不久我让来幼儿园,等我下班7岁多的孩子到外面去玩玩滑滑梯,他突然回我一句“滑梯多幼稚啊!”孩子这句话,我番然醒悟,原来孩子不是一直都会喜欢滑滑梯的,在他三四岁的时候,你让他去玩滑滑梯,他开心的很,等到他七八岁,你再让他去玩滑滑梯,他却觉得那是幼稚的行为。
童话也是如此,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也是有有效期的。我们每个大人也是从小孩过来的,在我们七岁前,看童话书可以看的十分的入迷。再长大一些,我们就会觉得童话书对我们不再那么有吸引力。我们会转向科学的未解之谜或者是四大名著更有挑战性的书籍了。
所以不用担心孩子会沉迷在童话世界里,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正如著名的心理家皮亚杰把孩子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岁~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童话是有有效期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认知面的增加,孩子的喜好也会改变的,他不会一直都相信童话,也不会一直都喜欢看童话,但童话故事带给孩子的盼望一直都在的。
第三,我们需要更多的与孩子谈论童话人物,好的品格和处事的方式
与孩子一起读童话书或电影也个很温馨的亲子时光,我们可以再和孩子看完童话故事后,与孩子一起来讨论童话故事里的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与孩子讨论,这无疑是给我们的亲子关系加分项。通过与孩子一起去在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的处事方式和他们的性格特征,从而自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的继母性情多变,和恶毒手段是待人处事错误价值观,而白雪公主善良是正向价值观,但缺乏果断辨别能力是需要修正的。
每一则童话,我们都可以与孩子讨论故事人物的情感,品格,习惯,认知等方面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最后,用我同事的一个真实的经历作为结束,我的同事曾经跟我分享过,她觉得最幸福的就是她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相信圣诞老人喜欢她,并每年的圣诞节都会给她送来礼物。
她记忆里妈妈跟她说过圣诞老人喜欢干净早睡的小朋友,然后同事每到圣诞节都会特别认真洗澡和早睡,内心那种美滋滋的期盼现在还记忆犹新,后来虽忘记自己是怎么知道圣诞礼物原来一直是爸爸妈妈送的,但那份期盼和憧憬化成了幸福的记忆了。
不加快孩子成长的速度,不用去告知孩子童话是假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在孩子喜欢童话的年龄,童话就是拓展孩子再造想象的素材了。